为什么县中一定要出清北生?

文 \ 雷望红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家不断三令五申不允许高中在高考后宣传清北生、文理科状元。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规定,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在高考出成绩之后,为了避免学校或地方政府宣传高考状元,进入全省前20或前50名的学生的分数会被屏蔽掉,只显示“恭喜你进入全省前N名”、“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N名,具体情况请于N日查询”的信息。但是有趣的是,国家不允许明目宣传,但是不少地区却采取“花式宣传法”,比如以芒果、玉米、葵花、枇杷、螃蟹等食物暗指上清北的人数、一本上线人数或本科上线数。。

同样,在县域社会中,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政府部门和地方公务人员,包括学校教师,无不希望县城每年都能够考上清北生。如果一个县城一年能够考上1-2个清北生,当地百姓就会觉得本地教育还有希望,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会觉得脸上有光;如果一个县城连续几年没有清北生出现,当地百姓就会对当地的教育感到失望,有能力的家长会设法将自家孩子送到教育高地就读,当地政府也会感觉到十分恐慌而不断向学校施压。那么,为何会出现国家政策和社会表达之间的冲突?为什么县域社会每年高考都需要出现以清北生为代表的拔尖生?本文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县中培养拔尖生的功能意义

对于一个县城而言,能够培养出清北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理解:

一是象征意义。清北生对于县域社会而言,就如同“向上的一束光”。县中在高考时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教育实力,如果没有培养出清北生,意味着这个县的教育实力有限,导致县域社会和县级政府对当地教育失去信心。然而,只要这个县城还能培养出清北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实力,老百姓就还会保持对县域教育的信心,愿意将小孩放在本县就读。

二是稳定意义。在县域社会和学校中,由于学生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生源结构。按照学生成绩的比重来看,生源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金字塔结构、橄榄型结构和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是后进生最多,中等生其次,优秀生最少。橄榄型结构是中等生最多,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比例相当。倒金字塔结构是优秀生最多,中等生其次,后进生最少,这类结构的学校极少,一般主要是省市的超级中学。一般来讲,一所学校较为良性的生源结构是橄榄型结构,即学校拥有一定比例的优秀生源,这些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获得成长,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的发展。如果县中学生有考上清北的希望,那么本县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就愿意留下来,而次优的学生也会因为最优学生留下来而选择留下来,从而保障县中维持完整的生源结构,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带动作用。

三是管理意义。对拔尖生的培养,构成了学校内部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入学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培养,使得学校教师配置最优化。而对清北生的培养、双一流高校学生的培养、一本学生的培养及其指标设置,有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师在校工作的节奏感,使之进行良性有序的时间安排。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清北指标要求,只有容易够得着的一本上线率,那么老师们很可能按部就班地工作,而不会积极地调动自我和主动创新。因此,具有不确定的清北指标虽然构成了教师的教育压力,但是也将老师们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地激活了老师的教育势能。指标调动是激活老师的关键因素,不过要充分调动教师,还需要允许学校通过高考奖形成激励反馈,不然单纯依靠指标压力激励教师也不可持续。总结来讲,清北生培养能够激励教师和激活教师队伍,一方面是依靠培养拔尖生所获得的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培养拔尖生所获得的物质奖励。清北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功能,在于为教师带来了“发展的一口气”,这口气使得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和学生努力,实现教育能力的突破,这股气既是自身的骨气,也是县域地区的骨气。

四是释压意义。随着省市“超级中学”对县中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县中的发展举步维艰。问题在于,一些县域社会的初中优秀毕业生进入到超级中学之后,不适应超级中学的学习模式和压力环境,高考成绩发挥不理想(此处若有数据证明就更好了)。此外,由于“超级中学”优生云集,学生内部的竞争过大,反而滋生了一些不必要的压力,“超级中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可以从侧面予以证明。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自身,教师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学生自身。因此,如果县域社会的学生留在县中就读,优秀的学生依然能够得到培养,同样能够进入到心仪的大学,而在县中就读的竞争压力没有超级中学大。

也就是说,保持县中培养拔尖生的能力,不仅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性,即有助于提振教师、学生、学校、地方政府和地方社会的教育信心。因此,振兴县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保持或恢复县中培养拔尖生的能力。

二、培养逻辑:指标运作与经营升学

对于县中而言,培养清北生具有多重功能意义,但是目前县中要培养清北生,却面临着两重难以改变的困境:一是省市超级中学对优秀中考生的掐尖,比如湖南省四大名校会提前在全省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二是在日趋复杂的高考制度下,县中的应对能力不如超级中学。一方面,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后,县中要适应新高考制度的难度大,比如在分班、教师配置、课程跟进等方面不如超级中学。另一方面,现在的高考机会结构变得复杂,高考的考试次数增多,不仅有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又称“小高考”)和正式高考,一些双一流学校还拥有一定的自主招生空间,通过特殊类型招生降分招收高考毕业生,比如有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针对农村户籍学生)、国家贫困专项计划等。这就意味着,县中要培养出清北生,需要积极捕捉和经营这些机会。

县中为了将一些优质生源送到清华、北大,会潜心钻研清华、北大两校的招生政策,尤其是清华的“自强计划”和北大的“筑梦计划”。这两项计划是针对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山区或民族地区但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而设。在高考前,高校会针对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可在高考结束后进行笔试、面试和实地考察。高校综合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和实地考察的综合情况给予通过者降分30-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县中为了确保每年有学生可以考上清华或北大,学校会采取一系列的步骤进行长线准备。第一步,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或入校考试成绩进行分班。由于国家不允许划分重点班,但是由于县中的师资力量受限,又有培养清北生的压力,因此会暗地里划分重点班。在过去,县中会将班级划分为三轨或四轨,现在一些县中则划分为两轨或三轨,其中会专门设置几个重点班级。由于学生的成绩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因此为了更为精准地选择合适的种子选手,学校会在高二结束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划分,比如湖南L县二中会从中挑选出20人,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养,这些学生作为冲击985/211院校的主力力量,其中有几位同学则作为冲击清北的关键选手。

针对重点班学生和优秀种子选手的培养,学校会在师资力量和时间安排上予以倾斜。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会优先为重点班级配置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并在特殊时期为种子选手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在时间安排上,重点班学生和优秀种子选手补课时间更长,晚上下晚自习时间更晚,放假的时间更少。总体而言,这些优秀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会更多,他们的学习会存在制度加码和自我加码。

进入高三之后,学校还会从种子选手中进一步选人,作为清华北大的冲刺者。如果获得了清华“自强计划”或北大“筑梦计划”的名额,学生可以降分进入到清北,因此,学校会竭尽全力争取指标。一般情况下,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一般会有1个名额。如果有幸获得名额,学校就要开始为冲刺清华“强基计划”或北大“筑梦计划”做准备。由于两大计划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综合材料、高考成绩、高校考试和高校面试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综合材料需要在高考前准备好,材料准备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比如清华的“自强计划”采取中学推荐的方式报名,中学负责人需要对推荐学生思想品德、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特殊事迹等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由报名学生根据自身个人兴趣和志向撰写一篇申请材料。县中为了依靠材料打动高校审核人员,需要在材料撰写上下功夫,由于此项计划是针对农村生源学生,因此在学生基本情况的撰写中,就要尽可能体现优秀学生的“寒门属性”,换言之,就是要将学生“写穷”一点。此外,既然高校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由学生个人撰写的材料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术性”或学术能力,如要参与某些竞赛、参加一些课题项目。有的县中为了让学生的材料更好看一些,通过率更高一些,会提前筹备课题参与,由老师牵头,学生挂名。挂名的学生会进行精准考量,主要是挂名那些潜在的种子选手。因此,学生培养过程的“精准选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如果综合材料通过了清北的审查,在高考结束之后,清北就会组织学生进行高校自主命题的考试,考试出分之后,过了分数线的学生可以进行面试,三项均通过了,可以加分30分-40分,如果只是通过了材料审查,但是未过高校的分数线,也可以加20分。那么,待高考成绩出分之后,学生的高考裸分加上加分成绩,如果过了清北的录取线,学生就可以被清北顺利录取。

对于县中而言,在初中优质生源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学校要依靠裸分上清北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到种子选手身上,尽可能借助政策优惠将他们送入到我国最高学府。由于新增了一些机会,县中在拔尖人才培养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希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拔尖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同时也陷入了两个困境:一是风险规避困境。尽管县中获得了一些清北等知名高校政策加分的机会,但是这一机会获得具有不确定性,谁能获得这一机会不确定,因此学校需要将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培养,但是所选拔的学生可能依靠裸分进入到清北,而排名稍微靠后的学生可能依靠加分可以进入到清北,但是学校不敢将名额安排给次优的学生,不敢奢望将更多的清北生送到清北。这就如同赌博一般,因为害怕选错人失去加分机会而不愿意将宝押在多人身上。二是资源分配困境。县中为了让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到清北,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集中精力培养种子选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资源使用,导致一些学生的成长被忽略。

三、县中拔尖人才培养背后的问题

县中是否具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出拔尖人才,对于县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振县域教育信心的关键要素。在县中拔尖人才培养的背后,还有两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层级问题。当前超级中学不断地扩张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和招生势力范围,将县域社会的优质生源吸纳到超级中学中,致使县中逐渐失去了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然而,超级中学将大量县域社会的优秀生源吸纳到省市中之后,这些孩子的发展境况可能也并不如人意。比如,湖南L县2019年初中毕业生中的第1名到了长沙四大名校就读,但是高考时未考上清北,2020年初中毕业生中的第2名到长沙四大名校就读,同样也未考上清北。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是由于超级中学优生云集,尽管考取名校的机会较多,但是清北名额毕竟有限,因此在优生之间会形成极为激烈的竞争和较量,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相反,县中的学生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是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层次差别,所以彼此之间的竞争性不强,更多的是合作或互助关系,即优秀学生帮助和带动中等学生,中等学生帮助和带动后进学生,而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和赞美,又为优秀学生们生产荣誉感和价值感。从竞争烈度的角度来讲,超级中学的竞争烈度远胜于县级中学,若竞争烈度过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生源的平衡,将县中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层级,在县中,优秀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积极培养,而且能够产生诸多的正向效应。

二是高考制度的简约性问题。县中在培养拔尖人才的过程中,虽然借助了一些政策优惠,但是由于高考机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县中在使用优惠政策的过程中也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如果我们从省域范围的结果来看,最后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无论是在超级中学还是在县中接受教育,他们大概率都会考上清北,但是现在高考制度越来越复杂,而县中应对复杂高考制度的能力有限,因此使得县中不得不耗尽心力去创造学生上清北的机会。实际上,县中造材料的过程,主导的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未得到体现,也就是说,所谓综合素质能力只是形式能力。如果恢复简约的高考制度,使得高考以学生的高考裸分进行PK,可能对于县中而言,反而更加公平,对于学生而言,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