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韩军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管营养师 宋新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
牛奶有人体“白色血液”的美誉,但这种高营养食物,却并非人人都能顺利消化。相较于欧美人群,亚洲地区超过一半人口乳糖酶缺乏,只要喝奶就会闹肚子,因而会选择不喝或少喝。乳糖不耐受的人只能跟牛奶一刀两断了吗?近期,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工作组发布《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给出应对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管营养师宋新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乳糖不耐受指饮用或食用乳制品后,人体因不能直接吸收其中所含的乳糖而出现胀气、腹鸣、腹痛、腹泻的现象。乳制品中所含的乳糖,在人体中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经过乳糖酶的分解和加工。而有些人的小肠中乳糖酶活性不足,因此会在摄入乳糖后难以消化,而刺激大肠加快蠕动,出现不适反应。
《共识》指出,由于我国人群对乳及乳制品的健康作用认识尚不充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国家。《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天仅摄入乳制品25.9克,不到推荐量(300克/天)的1/10。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研究员韩军花指出,由于国人食用乳制品较少,久而久之机体更易出现乳糖不耐受。此外,大部分人乳糖不耐受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母体妊娠8周时,婴儿体内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增加,在出生时达到峰值;1~2岁前,食物主要是奶及奶制品,此时体内乳糖酶的数量和活性都很强;3~5岁后,随着奶类摄入减少,乳糖酶的数量和活性逐渐下降,这之后吃奶或奶制品时就容易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年龄越大,出现乳糖不耐受的几率越高。
韩军花表示,乳制品是健康饮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等关键营养素,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促进整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乳制品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这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增加骨折风险、影响儿童骨量峰值,并可能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即使出现乳糖不耐受,也无需盲目回避乳制品和乳糖。根据《共识》建议,有乳糖不耐受问题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适量摄入,逐渐适应。
1.吃点酸奶或奶酪。乳糖不耐受人群初始阶段可选用小份量或低乳糖乳制品,随后根据自身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含乳糖食物的摄入量。酸奶、奶酪等经过发酵等特定处理的乳制品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选择。酸奶中的乳酸菌含有β半乳糖苷酶,能分解乳糖,降低酸奶的乳糖含量,并有助减轻肠道症状。硬质奶酪中乳糖含量相对较低,可以作为小份量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此外,也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该类产品在加工时通过乳糖酶或其他手段将乳糖降解或去除,乳糖含量非常低,能避免乳糖不耐受。
2.逐渐增加摄入量。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人群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在逐步增加乳制品摄入量后,肠道症状有所改善。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从每日饮用牛奶30~60毫升开始,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缓慢增加到每天250毫升。需要注意,在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应避免空腹饮用牛奶或食用奶油,以及控制添加了乳糖的其他食品摄入量。
3.与其他食物共同食用。宋新建议,食用乳制品时,可与谷物、蔬菜、水果等日常食物一同摄入。这种混合食用的方式可有效减缓乳糖在肠道内的吸收速度,降低不耐受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责编:张宇
主编: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