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今年8月初,乌克兰刚刚获得了来自西方国家的F-16战斗机,结果还没有捂热,就出现损失。乌克兰F-16战斗机在一次拦截任务中坠毁,而且副旅长阿列克谢·梅斯坠亡。关于事故的原因,乌克兰方面还未给出权威调查结果,但有一个关键细节已经指向了正确的答案——飞行员没来得及跳伞,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像是美国媒体说的那样,是飞机出现了故障,那飞行员好歹是有时间跳伞的,所以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他被防空导弹击中了,所以没有时间做出任何反应。
其实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击落自家战斗机的情况都没少发生。不光是俄乌,美国自己也经常在实战中做这种蠢事情,就连北约集团内部,也经常自己人打自己人。比如2024年的3月份,美军的一架MQ-9无人机正在红海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结果在飞行过程中被德国的“黑森”号驱逐舰误判成了敌机。“黑森”号还发射了两枚导弹(“标准”2)试图将其击落,好在这两枚导弹并没有打中目标。MQ-9逃过了一劫,导弹则坠入了海中。由此可见,就连美国领导的北约集团内部,都做不好敌我识别工作。这不禁让人感叹,都21世纪了,怎么敌我识别还是个问题呢?敌我识别系统究竟是如何起作用呢?
其实很早之前,人类就面临过敌我识别的问题。可以说,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之后,怎么判断这架飞机属于自己人还是敌人,就一直是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早先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用眼睛看。不同国家的飞机之间往往款式和涂装不同,所以很容易识别。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那个时代,仅仅是通过机身外部的涂装和机型,就能大体准确判断出这架飞机属于的阵营。甚至有一些王牌的飞行员会在自己的座驾身上留下非常特殊的符号,有机会在比较远的距离就能被人识别出来。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完全依靠目视识别战斗机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误伤”事件。虽然二战一开始,各国就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限制于技术条件,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飞机,在地面雷达上都只是一个点而已,根本就没有办法判断。而且当时战斗机,在交战距离已经逐渐拉远了,眼力识别非常不准确。后来,英国第一个解决了这个问题,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沃森·瓦特设计了第一台“敌我识别应答器”(IFF),并在1939到1940年间申请了专利。英国皇家空军的解决办法,就是给每一架自家的战斗机都安装一台IFF。而到了1940年时,德国也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IFF系统就是两台收发装置,分别安在了地面雷达和战斗机上。当地面雷达发现战斗机时,会通过装置向战斗机发出“询问”,战斗机收到询问之后,便会给出“答复”。询问什么和答复什么,往往都是事先约定好的,如果能够对得上,就说明这是自己人,否则就是敌人。这个原理,就和“对暗号”没有什么区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研制了MK-2和MK-3两个型号的IFF系统,随着美国参与战争,英国把这些系统也装备给了美军的战斗机。MK-2、MK-3型IFF系统都是靠发出不同的频段来对暗号的,比如MK-2约定,会向询问方发出频率1000M赫兹的电磁波。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靠频段对暗号的方式就已经落后了,当时北约已经研发出来了能够回复数字代码的IFF系统。不过这个数字,并不是一般的阿拉伯数字,而是八进制,十进制或者二进制的数字代码。到了现代,应答器的响应方式和回复的数字编码就更加复杂多样了。有经验的人员,甚至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更进一步的推断飞机本身的信息。
一般来说,如果应答器的应答模式(Mode)是A、C、S这3种,那这架飞机就是民航。如果应答模式是1、2、3、4、5,那这架飞机就是军用飞机。而且数字都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阵营,其中的4和5就代表了这是北约的战斗机。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模式,基本上就能区分这架飞机的类型和所属的阵营了,但前提是能够获得这些应答数据,如果对方不回复,那也白搭。
另外一些特殊的数字,代表了目前飞机所处的状态,比如国际民航局规定,当应答器给出了7700的代码时,就证明着这架飞机已经遇到了紧急情况,很可能需要申请紧急迫降。如果是7600,就意味着这架飞机出现了通讯问题等等。关于不同的数字代码究竟代表什么样的意思,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也都能够查得到。不过以上的这种方式,属于问一次答一次的交流方式,专业术语叫做“二次监视雷达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问一句,答一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应答方式,叫做ADS-B模式。ADS-B模式也分为两种,ADS-B输入(ADS-B IN)、ADS-B输出(ADS-B OUT)。
ADS-B状态下没有人主动提问,是应答器本身或者导航系统在工作,在群发或者群收。ADS-B OUT时,这些设备就像是一个大广播一样,不断播报着自身的信息,广播出去的这些信息可以被雷达、卫星、空管系统搜索到。搜索到这些信息的人员,就能根据它们分析出这架飞机所处的状态。ADS-B IN刚好反过来,是允许自己接受别人广播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的接收,是完全不需要依赖雷达就能进行的。
ADS-B模式除了应用在民航领域之外,也被广泛应用在了军事领域。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一种识别敌我的重要方式,就是战斗机装备的雷达,尤其是目前全球少数国家所装备的第5代战斗机,其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能力非常强大。通过雷达的侦测,再结合任务区域国家可能装备的战斗机类型,就能对是敌是友判断出个七七八八,但肯定不是每一次都绝对准确。尤其是像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装备了同一类型的战斗机,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没用了。在战争状态下,对方不可能在没有拿到全部制空权的情况下,随便广播自己的信息,所以最基础的“二次监视雷达模式”,反而才是战争中用的最多的。
由于IFF系统小型化比较困难,因此目前还并没有被广泛安装在很多中型小型无人机上,这可能就是类似误伤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了。美国的MQ-9被德国误伤,很有可能就是出在了IFF系统上,要么就是MQ-9没安装,要么就是没有及时回复。但是说回乌克兰这边,F-16肯定是安装了IFF系统的,而且内置的回复信息,肯定也都是北约阵营的。其中的一些关键代码,操作乌克兰“爱国者”防空导弹的人员,肯定一看就能明白。
毕竟两者装备的都是一样的IFF系统。另外,“爱国者”防空导弹作战时,提前就会划定一个火力杀伤范围,所以自家的战斗机根本就不会进到这个区域里,就算是不小心进入了,也很容易就通过IFF系统识别出来。就算是乌克兰装备的那些老式苏系防空导弹,通过火力杀伤范围的规划,也是能大概率避免误伤F-16的。再不济,看IFF的代码,也能知道这不是俄罗斯的飞机。总而言之,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一个环节,现在外人还真不好说。
不过,泽连斯基出似乎很愤怒,已经在9月30日解职了乌克兰空军司令尼古拉·奥列修克。奥列修克2021年8月9日开始担任这一职务,在职期间,可以说一直都很兢兢业业。在他领导下,乌克兰空军并不是没有出现重大损失的情况,但这些显然都属于正常的战争消耗,泽连斯基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但F-16出问题后,奥列修克光速丢了饭碗,可见这其中一定出现了天大的人为失误,已经达到了不能被原谅的程度。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或许是当时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已经判断出来了这是F-16战机,但却被莽撞固执的奥列修克在没有查明的情况下,下令开火击杀,最终导致了事故发生。当然了,这一切也都是猜测,最终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只能等乌克兰官方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