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有计划“挖人”获取新能源汽车技术,最高法判赔超6亿元

全文1129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涉及两家汽车厂商之间的侵权纠纷。

02浙江吉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离职后,加入威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03威某方利用离职人员掌握的技术信息申请了12件专利,推出威某EX系列型号电动汽车。

04一审法院判决威某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赔偿吉某方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700万元。

05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威某方停止侵害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约6.4亿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两家汽车厂商之间的侵权纠纷,最终被认定为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挖人”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这起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
案情显示,浙江吉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先后离职,赴威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以下统称“威某方”)工作,其中30人于2016年离职后即入职威某方。
2018年,浙江吉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统称“吉某方”)发现威某方两公司以上述部分离职人员作为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利用在原单位接触、掌握的新能源汽车底盘应用技术以及其中的12套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数模承载的技术信息(以下称“涉案技术秘密”)申请了12件专利,且威某方推出的威某EX系列型号电动汽车,涉嫌侵害涉案技术秘密。
吉某方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威某方停止侵害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21亿元。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威某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侵害了吉某方涉案5套底盘零部件图纸技术秘密,酌定其赔偿吉某方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700万元。吉某方、威某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均不服,提起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通过整体分析和综合判断,威某方实施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全部涉案技术秘密、以申请专利的方式非法披露部分涉案技术秘密、使用全部涉案技术秘密的行为。二审判决在总体判令威某方应立即停止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其停止侵害的具体方式、内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除非获得吉某方的同意,威某方停止以任何方式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涉案技术秘密,不得自己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涉案12件专利;将所有载有涉案技术秘密的图纸、数模及其他技术资料予以销毁或者移交吉某方;以发布公告、公司内部通知等方式,将判决及其中有关停止侵害的要求通知威某方及其所有员工以及关联公司、相关部件供应商,并要求有关人员和单位签署保守商业秘密及不侵权承诺书等。
考虑威某方具有明显侵权故意、侵权情节恶劣、侵害后果严重等因素,对威某方2019年5月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侵权获利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威某方应赔偿吉某方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约6.4亿元。为保障非金钱给付义务的履行,二审判决进一步明确如威某方违反判决确定的停止侵害等非金钱给付义务,应以每日10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如威某方擅自处分12件专利,应针对其中每件专利一次性支付100万元等。
最高法指出,本案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人民法院在整体判断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的基础上,不仅适用惩罚性赔偿法律规定确定赔偿数额,还对于停止侵害民事责任的具体承担及非金钱给付义务迟延履行金的计付标准等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充分彰显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态度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的坚定决心。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