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11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在北京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监督。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的10周年,京津冀三地人大选择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执法检查,作为三地人大协同监督项目,这也是京津冀协同监督机制建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
据悉,这次执法检查调研,主要是对大运河的文物、大运河的水质、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内容进行检查。参加此次协同监督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刘玉芳介绍,此次检查看到,北京这些年在大运河文化保护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建设了昌平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大运河博物馆等,都是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协同监督调研组一行9月10日在通州三庙一塔实地调研检查。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动态
协同监督调研组到三庙一塔、万宁桥等地实地调研
在听取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关于北京市实施《决定》总体情况的汇报后,协同监督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通州北关分洪枢纽(大光楼)、路县故城遗址、通州三庙一塔、西海湿地公园、万宁桥、玉河故道遗址、南新仓、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沿线休闲旅游空间,培育大运河旅游精品。今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这是北京东部唯一的5A级景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占地面积7.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河道段长12.1公里,有机整合北运河沿岸“三庙一塔”、运河公园、西海子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彰显大运河生态和文化价值。
路县故城遗址是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悉,路县故城是两汉时期渔阳郡下属的路(潞)县的治所,即路(潞)城。这是通州区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古城。路县故城遗址区内已发掘出带有战国、西汉时期陶文的各类器物70余件,是北京地区出土陶文器物最多的遗址。
“在路县故城遗址,我们看到了边考古边挖掘、边展示边共享,让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千年运河的风貌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参加此次协同监督的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说。
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地安桥,是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万宁桥距今已经有739年历史,被称为“中轴线上第一桥”,是北京市目前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
据悉,为配合中轴线申遗工作,2023年万宁桥完成整体修缮。修缮采用古代技法,恢复古桥的历史风貌,石材破损的位置采用桃花浆进行固结封缝,石材之间采用油灰麻刀进行了处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桥的历史风貌。
协同监督调研组一行还来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里被誉为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是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的10周年,京津冀三地人大选择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执法检查,作为三地人大协同监督项目,这也是京津冀协同监督机制建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刘玉芳说,三地人大常委会都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共同研究监督工作方案,共同确定监督内容。
在北京地区的协同监督结束后,接下来,三地人大还要去天津和河北开展协同监督。
关注
协同监督实地检查后,发现了哪些情况?
据市人大介绍,通过此次检查发现,北京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文化遗产高质量保护、创造性转化。攻坚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大运河源头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同步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目前公园一期已建成开园,与昌平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大型运河文化展示区。
“我一直都很关注京津冀协同,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教科文卫方面工作。这次参加协同监督活动,整体感觉北京市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引领、坚持统筹推进,取得了很好成效。”梁英华表示,印象非常深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方面,北京市坚持做大保护,绝对不搞大开发,虽然实施的工程很多,但是保留了大运河文化遗址的原貌。
在生态建设方面,自2017年起,对大运河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大运河沿线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河流稳定达到或好于水功能区要求,全线基本实现无Ⅴ类和劣Ⅴ类河段。
同时,通过大运河水系治理、周边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风貌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大运河周边环境,形成了一批滨水休闲空间。据悉,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这是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公园北侧的郭守敬纪念馆重新开放,开馆当年入馆人数突破10万,成为北京小微博物馆界的“流量明星”。
“我是天津市的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参加这次协同监督活动,感觉收获非常大。”参加此次协同监督的天津市人大代表、西青区杨柳青镇党委书记宫克明告诉记者,通过这两天的调研,看到了北京市在大运河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宫克明说:“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我们看了北关分洪枢纽、路县故城遗址、三庙一塔等,无论是从规划理念,还是从建设上,确确实实可圈可点,真正做到了科学的开发利用,这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
此外,依托大运河沿线省市历史文脉一体优势,在文化传承、生态共治、文旅开发等方面,京津冀三地扩大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协同治理生态环境,共同开发文旅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据悉,京津冀三地建立协同会商机制,统一沿线航道建设标准,推动实现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目前,正在与武清、廊坊策划开发北运河水上旅游产品,未来将推出更多大运河文旅精品。
同时,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就像人们来积水潭,但并不知道那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三地文旅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我们也将通过检查督促和支持政府改进相关工作,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好,更好造福三地百姓。”刘玉芳介绍。
背景
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建立后的第一个协同监督项目
2023年12月8日,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石家庄召开,确定三地人大2024年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情况开展协同监督,共同查找问题并推动解决。这也成为了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建立后的第一个协同监督项目。
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介绍,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三地人大围绕大运河协同开展执法检查,是三地人大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贯通起来,用法治手段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举措。
2024年4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协同监督工作。4月至6月,北京市开展了本地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四个专题小组,同时开展本地执法检查。
通过检查了解到,经过从2017年至今6年多的持续发力,大运河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万寿寺腾退保护修缮、八里桥腾退保护、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5A级创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游船通航、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在从建设为主进入到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新阶段。
“这次执法检查调研,主要是对大运河的文物、大运河的水质、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内容进行检查。北京这些年在大运河文化保护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建设了昌平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大运河博物馆等,都是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刘玉芳说。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