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有你熟悉的吗?

图片



近日,鹤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鹤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山上南红烟种植加工技艺、福伦堂传统龟苓膏制作技艺、鹤山古劳鱼生制作技艺、共和来苏莲花快板被列入鹤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一起来了解一下
新增的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吧~











鹤山上南红烟种植加工技艺








上南红烟也叫芸蓼烟。始种于清朝中叶,约有200多年历史,是鹤山红烟的著名产品。以烟质黄净,肉厚、烟味香醇而驰名中外,远销至南洋群岛等地。著名品牌有“黄坑烟”,“云蓼烟王”等。清乾隆《鹤山县志》载:“禄洞、雅瑶等地已利用高田种烟。”“恒以致富”。至嘉、道年间已相当普遍,有“在境内一望,所见者皆属烟作,自低田至梯田、不植烟土几稀矣。”到清末民初,鹤山已成为广东晒红烟主要产区和广东烟叶主要出口基地。

光绪年间,全县已形成上南、中南、上西、下西、寄耕五大主产区。雅瑶地区主要属上南、中南两个产区,上南产区包括芸蓼、大路、张边、陈山坑等村。中南产区是陈山、古蚕、古桥、湖夏、赤草等村。此产区一直延至民国期间变化不大。民国后期,鹤山一区(含今沙坪、雅瑶)为鹤山最大的红烟产区,面积、总产无法查考。品种以“廉江”、“金英”为主。上南的芸蓼烟和古蚕的老古烟,以其叶色金黄,叶脉藏而不露,肉质厚和味香醇的特点而驰名海内外,享誉东南亚,有“鹤山烟王”之称。不少烟庄争相采购,是雅瑶以至鹤山的主要名牌特产。

中华民国纸质鹤山李义兰烟庄黄龙烟丝烟标


图片

中华民国“梁丽明监制鹤山烟王”烟标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司徒美堂到鹤山视察时,上南人民托司徒美堂送几扎顶级红烟给毛泽东主席,表示翻身农民对领袖的敬意。后毛泽东主席亲笔回信司徒美堂嘱代为致谢。此事在雅瑶以至鹤山广为流传,也鼓励了雅瑶人民发展红烟生产的热情和信心。


图片

20世纪70年代高鹤县雅瑶公社上南大队玉堂生产队粮烟丰产试验田面积10.8亩


图片

20世纪70年代鹤山红烟晾晒情况


上南红烟的生产对土质要求较高,不同的水土培植出来的烟叶品质颇有差异。其种植期较长,由播烟种到收获一般要七八个月,从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时节播种育苗,大雪、冬至时节耕种,到立夏时节才可以进行收成。在腊冬时分,当红烟烟苗长到20厘米高的时候就要进行移植;移植也很讲究,烟农要先在平整好的田地里挖出合适大小的坑,然后植入烟苗,从施肥到浇水灌溉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烟苗逐渐成长的时候,也是决定红烟产量、品质的重要阶段,只有经过细心照料后,烟叶才会长势良好。在烟田培土后,烟株进入团棵期,这时烟农要将顶芽连同数个嫩叶摘除,待烟株侧芽萌发后,选留第二或第三腋芽,代替主茎。主茎烟叶称“托叶”、新长的叶片称“尾叶”,尾叶是整棵烟最值钱的部分,烟农一般只留18片,以保证质量。一般一亩地可产烟“尾叶”90公斤左右。要培植上好的烟叶,除了种烟要花功夫外,晒烟也很考究。红烟收获定在夏至期间有一个好处,此时阳光充足,对晒烟青很有利。晒烟时要用烟折夹住烟叶,分开成一定角度晒烟,晒约几十分钟收起焗至黄蜡色,再进行暴晒7天左右,这样烟叶才会油份适中,存放多年也不变质。

时至今天,雅瑶镇内的古桥、古蚕、上南等村的农户还分散种植了共约6亩的红烟。此外,为推动红烟种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雅瑶镇于2024年1月开始,以上南村一片约4亩的田地作为特色示范点进行红烟的集中种植。鹤山上南红烟种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传统农业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施肥培烟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第1次短蕊(音译,意为将顶部多余嫩芽择掉不要)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第2次短蕊(从一次短蕊留的嫩芽处往上数留18片叶)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接烟托(保留18片叶子,将底部多余的叶子摘掉)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红烟采收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晒烟


图片

上南红烟种植基地执烟(将烟叶一耷耷收拾好,便于储藏)








福伦堂传统龟苓膏制作技艺








20世纪30年代,顺德人伦廉因为抗战逃乱,到鹤山投亲。期间,从鹤山名医易巨荪的后代处得知龟苓膏的配方。抗战胜利后,伦廉把配方带回顺德。伦廉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曾有小规模养殖草龟,并实践了从鹤山带回来的龟苓膏配方。

第二代伦祖荣从父辈口中得知龟苓膏的配方,到70年代中开始养龟,实践父辈留下来的龟苓膏配方。

伦勇坚子承父业,在1993年开始,在自家天台和屋后花园较大规模地养殖草龟,养大之后把龟装在瓦盘中,用蕉叶盖着,骑自行车到平洲墟售卖。1998年养殖“石金钱”一千多只。2005年,他又在陈村另租了五亩地扩大养殖场,养殖总数超过五千只。2006年,伦勇坚追寻祖辈的足迹,来到鹤城寻求发展,并拿到了养龟的土地,开始动工建设。2008年开始启动搬迁工作,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到2012年全部完成搬迁。伦勇坚在养龟的基础上,继续实践祖辈留下来的龟苓膏配方,并创立了广东福伦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时,广东福伦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鹤山唯一一个集规模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企业,龟苓膏销售产值超千万元。为了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公司在小官田对口帮扶29户农户,采用合作社的形式,把龟苗发给农户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使农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图片


图片


福伦堂传统龟苓膏的特征主要包括:食材天然、品质上乘,传统配方、传统工艺,四季佳宜、老少咸宜,做法简单、做工考究。作为岭南保健小吃的重要代表之一,福伦堂传统龟苓膏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产生、发展历史,以及制作技艺,对研究风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由于其用料上乘,具有非常高的食疗价值。作为本地的食品企业,对拉动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图片

作为龟苓膏原材料的龟壳


图片

熬煮龟原料


图片

龟苓膏的其他制作原材料


图片

各种药材备好,准备熬煮龟苓膏


图片

把药材熬煮液按配方混合








鹤山古劳鱼生制作技艺








图片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古劳人冯八秀发动乡民在西江边上修筑古劳堤围,防范洪水。古劳先民因地制宜,以“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在堤内冲积滩的地方开挖鱼塘养鱼。

食鱼生是古南越人和古疍民“生食”遗风之一。秦以前,鹤山古劳属南越地,对于南越食俗传承较多,距今已有2000多年。古劳是水乡,盛产塘鱼,且气候湿热,古劳先民长期傍水生活,特别喜欢爽滑鲜嫩、口感清爽的食物,食鱼生成了饮食习惯,也成了他们的最爱。后经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八月十四食鱼生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古劳人都会在自家鱼塘捕捞鱼,晚上约上亲朋好友或三五知己,一起食鱼生,分享丰收的愉悦,边捞边喊:“捞起捞起,风生水起”,寓意“今后日子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捞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讲究,捞得越高,往后的日子过得越顺利,祈望的事越能成功。“鱼生狗肉,不请自来”,这句俗语在古劳一带颇为流行,足见鱼生的魅力,彼此熟不拘礼,形成了邻里间和谐友善的睦邻文化。

民国时期起,古劳的鱼塘养殖业发达,淡水鱼资源非常丰富,是广东塘鱼重要产区,以养殖“鲩鱼(草鱼)、鳙鱼、鲢鱼和鲮鱼”四大家鱼为主。由于生态环境好,水质清澈、无污染,养殖的鲩鱼,肉质细嫩,结实,清甜,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鱼生食材。如今的古劳,水网纵横交错,藏着万亩鱼塘,是保留完好的岭南原生态水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孕育出古劳特有的饮食文化。


图片


鱼生的营养价值高,鱼生的脂肪含量都很低,而且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不仅易消化,还能带走体内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水平。鱼生还具有一定的寒凉性质,在炎热夏季或干燥环境中,吃鱼生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量,缓解上火的不适。鱼生富含优质蛋白质,因此口感品尝起来很丰富。

古劳鱼生从选材到工艺都十分严谨,选鱼、放血、刮鳞、开膛、去皮、切鱼片、摆碟等都非常讲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制水、盐度调节等多个环节有较高技术含量。尤其是切鱼片,鱼片一定要切得薄,做到入口即化,清脆爽甜。捞鱼生的配料很丰富,“捞”配料有先后顺序,比例也要掌握得好,配料讲究的就是清香酸甜、质感爽脆的口感。芝麻的香、荞头的酸、尖椒的辣、萝卜丝的爽,更衬托出鱼的鲜嫩清甜,加上淡淡柠檬香,回味无穷!古劳鱼生吸引了全国各地食客、海内外侨胞的追捧,慕名而来,好评如潮。


图片

放血


图片

切鱼


图片

去鱼骨


图片

切鱼片


图片

配料








共和来苏莲花快板








图片


共和来苏莲花快板是莲花板表演方式中的一种,莲花板以不带竹节的竹片制成,由竹板和节板组成,用于多种曲艺说唱的节拍伴奏。莲花板说唱与木鱼、龙舟等说唱方式,是地道的广东传统板路。

莲花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它早年被称作“数来宝”,也被称为“顺口溜”、“流口辙”或“练子嘴”,是从宋代“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来的,历史相当久远。莲花板在革命战争年代被广泛用作宣传工具,流行一时。在20世纪50年代,因当时有知青下乡,来苏村组建了一支10多人文艺青年宣传队去跟知青们学习快板,应当时的宣传需要,为进一步鼓动群众,活跃乡村文化,用当时流行的对口词、三句半等反映当地人和事,以锣鼓、快板、拉唱、舞蹈等方式进行宣传。其中莲花板中的快板深受群众欢迎,逐渐发展成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文艺队同时也创作了不少以快板为基础的作品,如《党的旗帜永飘扬》《齐来说唱三化好》等。其中,文艺队的钟直均老同志编写并创作了不少有关来苏快板各时期的宣传作品。因其节奏自由掌握,方便即兴创作,群众容易接受的特点,群众在日常劳作之余,把生活的点滴及对生活的向往融化到来苏快板的节奏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共和来苏莲花快板目前主要流传于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并成立女子快板队,队员是由村妇女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群众性,以健康、快乐为核心的团队。她们始终坚持原创舞蹈,舞蹈的编排大多是根据形势需要,来苏莲花快板唱词与舞蹈紧贴时政潮流,围绕倡导和谐幸福生活而作,快板队以颂扬道德人物、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创作十多个作品,运用快板表演的形式进行宣讲,以接地气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达到凝心铸魂的作用。快板队通过喜闻乐见、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快板形式,深受当地村民喜爱,并一直致力于传承来苏村流传下来的好家风好家训,近年来注重结合时代精神,用快板这种民间表演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