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陈琳辉)9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外商在华医疗投资迎来利好。
“此次通知开放了试点的通道,在获批自贸区内,外商投资企业所有经过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的产品,可在全国范围使用。这对外释放了积极的开放信号,有望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带来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9月11日,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成果与转化办公室主任许腾飞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据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细胞医疗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逐年增加,2023年我国累计注册3.3万家细胞医疗相关企业,创近10年增量新高。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允许北京、上海、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进行扩大开放试点。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铂生卓越生物核发了全国第一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适应症为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是否迎来“风口”?业内专家表示,细胞治疗更突出的是个体化治疗。而个体化与商品的市场化、标准化是天然冲突的。若无法实现大规模市场化,药物的价格就居高不下,因此需求弹性高,难以成为刚需。并且,细胞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有待观察,达到一定剂量后,治疗效果难以进一步提升,这也成为另一个限制其发展的因素,还需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