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气象风帆”!看天津如何用气象智慧赋能海洋经济?

“德米特里·拉普捷夫海峡有西北风三级,气温-0.9℃至2.5℃;喀拉海峡有偏北风4级转中等风4级,气温4.7℃至9.2℃……”9月3日14时,在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值班大厅,一份北极航线气象信息发出。

  

这是天津市海洋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市气象部门全方位融入航运安全和港口运营,打造了“区域协同、局校合作、局企共创”的业务发展新机制,形成了科研、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洋气象业务“生态链”。

  

智慧气象赋能向海发展

  

耕海探洋,科技先行。2020年8月18日,天津市气象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联合签署《共建天津港航气象服务中心合作协议》。三方联动赋能,以科技创新不断释放“蓝色潜力”。

  

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台长刘彬贤介绍,截至目前,气象部门在环渤海建设了海上气象站、沿岸探空站、天气雷达等观测设备,种种“硬核资源”可快速提供精准的气象探测实况信息服务。观测数据上传频次从1小时提升至10分钟,港区观测频次达到秒级,实时监测港区突发性大风更高效、更精准。

  

打造“向海经济”气象服务样板的底气不仅来自精密立体观测站网,还来自精准网格预报逐步织密的海上预报“网眼”。走进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洋气象一体化平台”——界面上仿真海风正在吹动,航线的风力、能见度、气温、气压等实时数据滚动播报,逐小时预报预警和台风动态等信息一应俱全。依托该平台,已实现黄渤海海域空间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未来3天预报时效精细到1小时,在黄渤海和西北太平洋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预报能力。同时,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对海风、海雾、海冰等海洋灾害性天气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图片

“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在天津港采访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北海之声主播李俊慧 摄影:郭玲


天津市气象部门不断提升靶向预警能力。天津海事责任区东西跨度较大,同一时段可能出现“不同天”的情况。最初海域发布预警信号后,整片海域及沿岸的作业都会随之停止,对港口作业效率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天津市气象局给出了答案——根据服务需求,将渤海中西部天津海事责任区划分为天津港海域、南港海域、天津港锚地海域和渤海中部海域四个区,分区预警,按需精准发布。
  

精细气象服务保障航运安全

  

作为华北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要枢纽,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具备全时段LNG船舶进出港作业能力,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多一分作业时间,就多一份效益。

  

2021年1月6日至7日,渤海出现大风天气,“天鹅座号”LNG运输船无法在天津港顺利靠泊。


图片

气象服务让LNG船顺利靠泊LNG接收站 摄影:张妍

  

1月5日下午,天津市气象部门开展加密会商,以公里级网格预报产品和梯度风订正预报模型等为支撑,发布实况、逐小时预报,研判找寻合适的窗口期。“6日白天风力可达8至9级,7日上午开始风速逐渐减弱”的气象信息传至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港务运行中心后,该公司抢抓“空窗期”,7日中午,第一艘满载6.9万吨LNG的运输船成功靠泊。

  

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然说:“近年来,在近海航线方面,气象信息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风险,同时精细气象服务信息为航线规划设计与船舶调度提供指导,助力风险分析及效益评估,保障航行安全。”

  

千帆破浪万山过,一带乘风一路连。天津海洋气象服务将以更加细致入微服务的方式驶向深蓝。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晓霞 王美丽 刘倩 张妍 王锐

编辑颜昕

发布:杨奥清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