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书摘|前言·精准心理治疗

图片


心理治疗的发展分为经验实践、循证实践和精准实践3个阶段。心理治疗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经验实践,其特点是理论驱动,同一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问题、所有人群。


从科学角度来看,经验实践存在很多问题,它太依赖治疗师的个人经验及对某种疗法的信念,不重视对治疗效果的科学检验。另外,一种方法的适应证是什么,禁忌证是什么,对谁有效,以及为何有效,经验实践均没有说明。原理不清,所以疗效不稳定,容易滋生一些无效,甚至有書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总体水平处于此阶段。


随着临床医学循证实践发展,治疗方法需要实证检验、治疗效果需要客观评估、治疗过程需要问责监管已成为当代临床医学的共同信念。受循证医学的影响,一度出现了药物治疗全面取代心理治疗的态势,经验心理治疗面临生存挑战。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启动 “循证心理治疗”运动,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实施实证支持疗法传播计划(EST),2005年APA出台有关心理学的循证实践政策(EBP),强调针对具体心理障碍,寻找实证证据,基于证据实施心理治疗。循证实践自然是心理治疗的一大进步,解决了经验实践“一医治百病” 的单一理论驱动的问题,避免了无用和有害的治疗。但是,循证实践并非心理治疗的“完美形态”。在西方国家,循证实践的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许多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决策并不基于临床研究的最新证据,而是自身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人文模式心理治疗师对此始终报以排斥的态度。这是因为循证心理治疗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可以告诉我们某一类心理障碍有最佳证据支持的疗法是什么,但它无法回答对于一个具体的患者最合适的干预是什么?换言之,循证实践难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2011年美国科学院出版《走向精准医学》,2015年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 计划,标志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精准医学从最佳证据到精准匹配,本质是实现个体化医疗。在精准实践的模式下,心理健康研究者开展了精准精神医学 (precision psychiatry)、精准心理健康(precision mental health)的研究,2017年,由Meinlschmidt首次提出了精准心理治疗(precision psychotherapy )的概念,要求“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心理疗法”,即实现心理治疗与求助者之间的匹配。这便是我们从 2014年开姶试图研究和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