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中非合作论坛幕后发光发亮

全文3214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4日至6日顺利举行,中非各国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02在论坛幕后,一群青年积极参与,包括伊拉克小伙方浩明、美国小伙子伍淡然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徐博文等。

03方浩明通过中阿卫视传播中国文化,希望把中国文化传到全世界;伍淡然则通过与中国朋友交流,深入了解中国。

04此外,王泉泉作为唯一一位文艺界和音乐界的代表参与了中国·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圆桌会议,期待未来能与中国产生更多的音乐和文化连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方浩明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受到媒体关注。受访者供图。

图片

伍淡然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报道工作。受访者供图。

图片

徐博文作为志愿者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受访者供图。

图片

王泉泉在2024中国·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圆桌会议晚宴上演奏。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

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举行。中非各国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论坛幕后,有一群青年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是论坛的参与者,也是中非合作近距离的观察者,因此对“中非友谊”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个伊拉克小伙子想把中国文化传到全世界

在峰会的新闻中心,伊拉克小伙方浩明成为了“明星”。这不仅因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因为他经常出现在非洲的电视节目中。“一个非洲记者过来跟我说,之前在电视上见过我。我没想到竟然会有非洲的朋友认出我。”方浩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方浩明是中阿卫视驻北京的记者,在中国生活了近13年。性格外向的他喜欢与中国朋友交往,逐渐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方浩明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这是一种在西亚和北非广泛使用的语言。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多个国家都说阿拉伯语。方浩明介绍说,中阿卫视在非洲的阿拉伯语国家中很受欢迎,播出的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内容深受当地观众喜爱,尤其是中国的电视剧。

“以前只有韩国电视剧在阿拉伯地区火爆,但现在,随着中国电视剧走进非洲,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观看中国电视剧。”方浩明认为,影视剧对于文化交流至关重要。“很多人不喜欢看新闻,但他们喜欢看电视剧。阿语地区的居民会通过电视剧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据他介绍,中阿卫视最近播出了不少中国历史剧,许多观众因此了解了宋代、唐代的历史知识,而像《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则向当地观众展示了中国“科技感”的一面。这些不同题材的电视节目让非洲观众更加了解中国。

此次参加中非合作论坛,方浩明惊讶地发现,在现场的许多非洲朋友不仅了解中国电视剧,还知道最近流行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前几天我在餐厅吃饭时,看到‘悟空’的雕像,我就问一名非洲记者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没想到对方听说过。”他们紧接着聊起了《西游记》的故事。

方浩明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他拍摄了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目,例如“浩明的福建时间”。“我觉得中国人在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好。我来自伊拉克,我们是古巴比伦王国,也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很可惜,有些东西我们没有传承下来,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如何保留这些历史文化。”方浩明说,他希望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伊拉克、阿拉伯、非洲,乃至全世界。“我觉得中国能给世界带来和平,我的梦想就是和平,我会为我的梦想去付出,去奋斗。”

“我们需要多见面、多接触、多交流”

在论坛新闻中心,一个美国小伙子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众多记者上前“搭讪”。他不仅中文流利,还有一个颇具意蕴的中国名字:伍淡然。

伍淡然于2016年来到北京读书,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并于2023年入职中国日报社,主要从事青年领域的工作,内容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交朋友”。“我选择留在中国,是因为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伍淡然说,他从小就对中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发小儿”家接触了一点中文后,他便主动告诉父母自己想学中文。

他和中国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来到中国后,他很快又练就了一个“中国胃”。“我喜欢吃川菜,腊肉、腊肠……吃火锅的时候,我每次都必点脑花。”伍淡然说。

伍淡然喜欢与人交流,尤其喜欢跨文化交流。他常常把在中国的见闻讲给美国的亲友听。“我觉得我需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真实的中国故事。”他还给家人普及中国文化。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冠疫情期间,他在美国待了两年,经常在家给父母做中国菜。“现在我回到北京,他们吃不到了,有时候还会给我发消息问我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

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伍淡然第一次深入了解中非友好。他说,他就是来多听、多看、多学习的,也希望能更多了解中非合作的内容。“我本来想着过来多做一些采访,没想到反而自己被采访了好几次。”伍淡然说,这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

伍淡然在这次论坛上结交了不少非洲朋友。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记者给他介绍了坦桑尼亚的旅游资源,让他对非洲有了不同的印象。“他说桑给巴尔岛很漂亮,我很心动,有机会的话,我想去看看。”伍淡然说,“我认为,无论是中非、中美还是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青年都需要承担起当下的责任。我们需要多见面、多接触、多交流,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这样才能够促进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志愿服务带给我自信,也让我感受到温暖

“此次论坛的志愿者团队包括来自20多所高校的700多名志愿者,我很高兴成为其中一员。”谈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徐博文这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上岗之前,徐博文和其他志愿者接受了专业的岗位培训,不仅学习了外事礼仪,还了解了志愿服务的起源、非洲的国情等知识。“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打破了之前对非洲的一些刻板印象,了解了一个全新的非洲。”正如许多非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人人会功夫”一样,此前徐博文对非洲的印象是“处处都是大草原”。她认为非洲的朋友可能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当她亲眼见到来自非洲的朋友时,发现他们热情自信、开放包容,很愿意表达自己,也喜欢与中国人交流。

“通过新闻中心的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体验,我看到了非洲美丽的自然风貌,原来非洲不仅有草原,还有发达的农业以及高楼大厦。”徐博文说。

作为志愿者,徐博文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外宾,帮助他们参与并感受中国的科技与非遗项目。“我还记得,有一位非洲记者,他画了中国脸谱后就一直戴着,很久都没有摘下来。”徐博文说,那一刻她心里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徐博文说,通过论坛服务工作,她收获了自信,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6日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在为一位非洲的企业家引路时,他夸我的英语说得非常好,并为我加油。这种认可对我们这些学语言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徐博文发现,她非常喜欢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交流。她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攻读跨文化交际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工作。

让徐博文印象深刻的还有主办方老师为志愿者们准备的生日会。9月5日当天,共有大约100名志愿者在新闻中心工作,其中5名同学本月过生日。“志愿者之家的老师为他们订了一个特别大的蛋糕,还送了小礼物。大家一起吃着蛋糕,聊着天,互相认识和了解,真的很开心。”徐博文说,“我觉得很有温度。”

中国小号手: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9月5日,在2024中国·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圆桌会议的晚宴上,一段小号演奏赢得了热烈掌声。这段演奏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来自中国和马达加斯加的音乐。“演奏中国作品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演奏马达加斯加的作品则是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让马达加斯加的朋友感受到家的温暖。”演奏者王泉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泉泉曾是解放军军乐团二队的小号首席和国宾礼号手,多次在国家元首的外事司礼宴会任务中担任独奏和领奏。他曾荣获“全国小号展演”金奖第一名,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在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他受组委会邀请,作为青年代表参与此次圆桌会议。“从军乐团离开之后,又能回到外交的工作现场,我感到非常高兴。”王泉泉说。

在接到演出邀请之前,王泉泉对马达加斯加的印象仅限于美国电影《马达加斯加》,并不了解马达加斯加的本地音乐。“在收集演出资料时,我发现马达加斯加有许多节奏感强、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学习,学习去理解和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王泉泉表示,中国有众多少数民族,因而有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我们也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比如新疆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强,其实对于非洲人而言也一样,‘载歌载舞’是音乐的共同性。”

王泉泉认为,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内心和灵魂共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音乐对于情感的表达甚至可能超越语言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王泉泉还作为唯一一位文艺界和音乐界的代表参与了中国·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圆桌会议,倾听主要嘉宾分享经济内容,并与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经济领域人士进行交流。“我认为文化和经济联系紧密。文化的复兴和强盛能够反映出我们的经济自信。”通过这次圆桌会,王泉泉坚信,未来马达加斯加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都会与中国产生更多的连接。

经过此次论坛,王泉泉对马达加斯加产生了感情。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未来如果有机会,他非常愿意带着中国音乐去马达加斯加,与当地进行音乐和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包括音乐演奏、乐器之间的共鸣,以及中马在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上的互动。“如果能把我们中国的一些作品和非洲音乐的美好节奏感结合起来,一定会充满创意。”王泉泉对此充满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