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经济前沿,探索城市发展策略 ——第二届中国城市经济学夏季会议(SMUE 2024)成功举办

图片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学与城市经济问题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关键。如何应对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2024年8月28-29日,第二届中国城市经济学夏季会议在北京大学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经济与民生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能源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协办,美国城市经济学协会(Urban Economics Association)与《经济管理学刊》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逾百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与博士生们围绕城市发展的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图片



图片

开幕式



图片

Matthew Turner

Matthew Turner回顾了美国城市经济学协会自成立以来的成长历程,并提到,自他参与以来的20多年间,城市经济学协会已经从一个小规模的聚会发展成为拥有两个年度会议和一所暑期学校的成熟组织。每年的活动都会收到大量的研究投稿,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度和深度。特别是暑期学校,它不仅为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深入交流的平台,更促进了新一代城市经济学者的崛起。他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者,他们在此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实现世界范围内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持续繁荣。


图片

周黎安

周黎安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及其在全球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在过去三十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亿万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研究这一进程,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特有的城市化道路,更对全球城市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未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将是多学科前沿的交叉,并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他呼吁与会学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服务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图片

张庆华

开幕式由SMUE会议发起人,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编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庆华主持。她感谢与会学者们高质量的研究与热烈的学术激情,并对本届学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以两场主旨报告和十八场平行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展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议题涵盖了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集聚与邻域效应、创新、贸易和企业迁移、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房地产、城市消费提升和移民等城市经济学关键领域。



图片

主旨报告


Vernon Henderson

28日上午,会议连线了美国城市经济学协会创始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School Professor,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前任联合编辑Vernon Henderson。他以“Frontiers of Urban Economics Dynamics of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为题,深入探讨了城市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Henderson指出,当前城市经济学建模中存在对动态部分和公共土地问题的忽视,并从城市间与城市内部两个层面阐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首先回顾了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在建模时考虑城市的动态变化和公共土地利用的重要性。他提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这要求城市经济学家们更新理论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些变化。


图片


在讨论城市间的经济动态时,Henderson特别强调了量化空间模型在分析移民流动、交通网络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方面的作用。他指出,通过这些模型,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他还提到了动态空间模型在未来研究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城市系统模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转向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Henderson详细介绍了关于城市通勤模式、外溢效应、城市规划和财产权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强调,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求模型不仅要静态地描述现状,还要能够动态地反映投资行为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在这方面,带有投资行为的动态模型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图片


讨论环节中,Henderson与参会学者就如何将量化空间模型应用于城市内部政策分析和土地财政评价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认为,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城市经济的内部机制,还能够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工具。Henderson的研究不仅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表示城市经济学将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Matthew Turner

29日上午,Matthew Turner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Sewers and Urban Development”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下水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Turner的研究显示,下水道网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人口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分布和规划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他指出,由于下水道网络通常服务于特定流域,并依赖重力作用,跨越自然流域分水岭的建设将显著增加接入成本。这一地理和物理限制,对城市规划和扩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urner及其团队通过构建工具变量,详细分析了巴西、哥伦比亚、南非等国家的下水道建设对城市人口、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下水道覆盖率的增加与城市人口密度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来说,下水道覆盖率每提升1%,相关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增加约3%。然而,该研究并未发现下水道覆盖率的提高对人均收入和识字率有显著影响。Turner的研究在会上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思路。


图片


Turner的研究不仅提供了下水道建设与城市发展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也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合理设计和调整城市基础设施以适应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的需求,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图片

分会场


Session A

图片
图片
图片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薄诗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尤炜、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雷宇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之围绕“资源分配与基础设施”主题,分别以我国上世纪20年代武进县电力灌溉推广、南水北调工程、湄公河上游水坝建设及退耕还林政策等多个范例为对象研究,深入分析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政策对经济产出、农业发展、居民福利及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葛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戴天然、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王世桢分别通过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对犯罪率的影响、美国民族聚集区的生活经历对成年人经济社会产出的影响,以及英国通勤模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深入剖析了“集聚与邻里效应”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和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孙频、厦门大学王亚楠经济研究院副教授董晓芳、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与城市研究所研究员战昶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蒙莉娜围绕“气候风险:洪水”议题,分别以美国、中国、新加坡等地洪水风险背景下的样本研究,探讨了气候风险下对社会福利、教育、房地产及地方债的影响。

 

苏州大学商学院讲师蔡思远、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教授史炜、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张岩围绕“土地资源的分配”主题,共同探讨了中国土地和住房市场中的家庭外推行为、开发商的反应,地方政府的土地价格歧视行为如何受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影响以及市长在土地价格设定中的角色和动机等领域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房地产学助理教授杨柳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凝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徐杨菲围绕“房产价格”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三位学者利用不同地区的实证数据,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房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Session B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项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莫家伟、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刘通围绕“污染与废弃物管理”主题,他们分别从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效果、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双重效应,以及韩国PM2.5空气质量标准调整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等角度,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博士生郑和帆、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博士生贾宁、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金融学助理教授王一出围绕“住房投机”主题,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数据来源,揭示了住房投机者的行为特征,并探讨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对创业活动的影响。

 

山东大学博士生陈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员彦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梁文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讲师张寓围绕“孩童看护”主题,分别从高温对生育影响效应、小学生视力、劳动力市场女性生育惩罚与离婚财产分割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彭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婕、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歆围绕“交通与空间经济学”主题,先后分享了道路建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影响,国际新航线建立对地区企业专业化的作用,及从道路可达性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作物种植错配等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仇心诚、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杨扬围绕“城市劳动力市场”主题,研究分别聚焦于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离职率和失业率差异、信息提供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


Session C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华大学博士生林鹏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林炜、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子彬、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林娅棠围绕“迁移”主题分别就人口内部流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经济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水平移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秋懿、温莎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陈若愚、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房地产系助理教授张大印围绕“住房可支付”主题分别从中国住房公积金、美国纽约市租金稳定政策、美国建筑工人短缺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揭示了住房可负担性问题的复杂性。

 

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助理教授樊颖、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陈滢、上海纽约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吕漪清围绕“消费”主题,分别就夜间经济、消费服务获取便利性以及购房行为对消费模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利用微观数据,为理解消费行为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证据。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及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张希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敬柯岑围绕“婚姻与生育”主题,分别从家庭技术的作用、子代结婚年龄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房价冲击对家庭决策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远距离夫妻生育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助理教授谭娅、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博士生高秋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段堃围绕“环境”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重载铁路建设、垃圾进口禁令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环境政策如何通过便利设施效应和生产效应影响人口流动和房地产市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奚锡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博士生郑纯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学文、范德比尔特大学博士生林乔海若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分别就中国地方土地政策、城市生育率与房价关系、地方政府对中央土地政策的响应以及住宅与工业用地价格差异进行了精彩分享,为理解土地分配政策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图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发凸显。第二届中国城市经济学夏季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城市化的新路径;更为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道路上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城市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国际会议,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播,为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案。中国城市经济学夏季会议也将继续努力推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并期待明年与全球城市经济学者再相聚,共同创造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