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线控底盘崛起,谁能成为最终赢家? | 智车星球

图片

图片

这场已经拉开序幕的线控底盘国产化竞赛,究竟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或许早已埋下伏笔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7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1.1%,月度销量首次超越了常规燃油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

同步增长的,还有智能驾驶的装车率。

乘联分会发布《2024年6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达到66.4%

显然,智能化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重要比拼项目之一。

底盘作为汽车的传统三大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发展方向的牵引下,被市场赋予了更多的能力和需求。

线控底盘也随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1

快速增长的需求

所谓线控底盘技术,是通过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或液压连接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不仅提高了制动的响应速度和精确性,还有助于实现能量回收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线控底盘主要包括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驱动、线控换挡和线控悬架等系统。其中,线控制动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升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至关重要。

根据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中国线控制动装配率仅为1.6%。但随着新能源车对能量回收功能需求的增加,渗透率快速提升。2023年,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线控制动搭载率升至37.68%,新能源汽车装配率超过80.71%。

图片

再叠加智能驾驶的需求推动,相关机构预测,带有冗余功能的线控制动出货量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国内乘用车线控底盘核心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650亿元。

线控制动主要包括电子液压制动(EHB)方案和电子机械制动(EMB)方案。

受制于技术原因,EMB方案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据悉,伯特利、京西、拿森等厂家预计2026年实现EMB量产。

图片

△拿森科技EMB产品

目前行业主要应用的方案为EHB的OneBox(将ESC和电子助力器集成在一起)和TwoBox方案(电子助力器+车身稳定系统ESC)。其中,OneBox方案由于集成度更高、能量回收强和低成本优势,成为了车企主选技术方案。

消费者熟知的理想L6、L9,比亚迪汉海豚广汽埃安Y、S等车型均采用了该方案。

2

国产替代,正在上量

早期我国线控制动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市场给国产企业的机会并不多。但2020年出现的汽车芯片短缺危机 ,增强了主机厂对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诉求,叠加资本的助推,国产线控制动赛道开始变得热闹。从传统Tier 1上市公司,到初创公司,甚至部分车企躬身入局,线控制动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热的细分赛道之一。

但线控底盘是汽车功能安全等级最高(ASILD)的核心安全件,线控执行系统涉及底盘核心技术开发和高安全等级电控系统开发,不仅需要充分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还需要足够多的量产经验积累和严谨、精细的质量管控。线控制动赛道表面繁荣的背后,有效玩家稀缺的底色愈加显现。

从产能来看,博世当前EHB方案产能360万套,2024年底预计实现480万套产能。大陆、采埃孚等国际厂商产能分别为200万套、354万套,外资目前仍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

国产方案方面,以伯特利、拿森科技、弗迪动力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厂家打破技术壁垒,实现线控制动产品自主研发,凭借着定制化开发、响应速度快、成本控制等优势,与主机厂双向奔赴。

虽然相比国际厂商还有差距,但越来越多车型搭载国产品牌产品量产上市,本土供应商市场份额也开始逐渐提升。

3

竞争加剧,任重道远

目前在线控制动赛道的国内玩家主要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有车企背景的,比如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其Onebox产品BSC已实现量产,但现阶段仅面向比亚迪内部供货。作为比亚迪汽车的唯一国内供应商,弗迪动力和博世一起包揽了比亚迪所有车型的定点。

图片

相似的还有长城汽车培育的菲格智能吉利体系的威肯西科技,上汽体系的擎度科技、千顾科技。

由于公司定位、基因和设立背景等原因,这类公司的业务短期内大概率将局限于集团内部。

第二类是带有高校背景的第三方供应商

比如,由清华大学明星师生团队创立的英创汇智,在“缺芯”时期通过供应主机厂ABS以及ESC产品,在一级市场备受关注。其历史产业投资人包括:国江基金(江淮)北汽产投、智能汽车基金陕汽)、恒旭资本、瑞丞基金等。

但断供危机后,车企对底盘安全供应商的选择愈加趋于谨慎,部分供应比例重回外资厂商,英创汇智此也因此受到冲击。

目前,英创供应的产品仍以ESC为主,新一代线控制动产品方面的量产表现不算突出,其核心竞争产品T-IBC(Onebox)产品目前仅实现小批量产,2024年预测出货量为5000套。目前英创汇智的主要客户有:江淮汽车、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

另一个代表同驭汽车是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孵化企业。

发展早期,由于团队基本没有人经历过完整的落地过程,业务进展缓慢,同时,这样的人员班底也让公司的融资十分不顺,一度出现了现金流断裂的情况。因此,只能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同行的1/20~1/50),将Twobox产品从研发推向量产。

客户方面,同驭汽车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从江铃汽车开始,逐步拓展业务。目前其主要合作伙伴有:哪吒汽车、创维汽车、大力牛魔王、三一商用车等。

去年年底,同驭汽车完成超5亿元B轮融资,累计已有七家整车厂资本入局,包括上小米产投、东风资管、北汽产投、星航资本、国江基金(江淮)等,产投的加持能否为同驭带来直接的订单增长,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类主要玩家就是具备产业化背景的第三方独立供应商。

作为该类别的代表,拿森科技的创始团队来自上汽、博世,具备国内领先的全正向自主开发经验和差异化创新能力。

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线控制动系统产品规模量产上市的自主企业,拿森早期专注研发,在外界看来声量较弱,但凭借着扎实的产品技术和客户为本的服务,在客户端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2018年拿森电控制动助力系统NBooster大批量投产,比博世同系列产品iBooster在中国量产时间更早。2020年,实现ESC批量投产,形成完整的Twobox方案。2023年,拿森Onebox产品NBC搭载长安启源A07首发量产,成为国内首家兼具Onebox、Twobox(NBooster+ESC)完整线控底盘综合解决方案和量产经验的本土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电子制动、电子转向量产经验的本土公司。

图片

在产品最大建压能力、响应时间、机械备份、耐久性能等主要性能上,拿森与博世的产品完全对标,在传动效率、体积、集成冗余EPB功能、噪音控制、踏板感、能量回收等局部性能及用户体验上,拿森甚至更加出色,因此大批量配套长安、广汽、吉利、长城、北汽等自主品牌标杆车型,客户结构完善。

图片

△拿森科技Onebox产品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NBC2.0

经过多年量产验证,拿森获得客户广泛认可,供应量和供应份额逐年提升,多个标杆车型的供应份额由最初的B点(约30%)快速提升到70%甚至100%独供。

截至目前,拿森Twobox产品累计供货100万+套,位列国产供应商第一梯队。

Onebox 产品目前已搭载吉利、长安深蓝、长安启源和北汽极狐等品牌多个主流车型上市,并获得了吉利、广汽埃安、长安等即将上市车型定点。拿森也成为继伯特利、弗迪之后国内少有的真正实现Onebox规模化量产的企业。

2024年,拿森Onebox出货量预计超10万套,2025年在手订单超50万套,有望实现市占率的大幅提升。已建成产能总计超300万套,在建产能120万套,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

另一个具备产业化背景的代表玩家是格陆博,创始人及部分团队成员来自于上市公司伯特利,具备ABS、EPB控制器等产品研发及量产经验,并成功与柳汽、陕汽等客户达成ABS以及EPB供应协议,但目前其Onebox产品尚未量产。

此外,还有一家受到行业广泛关注的玩家是成立于2021年的利氪科技。该企业既不是车企背景,也没有高校背景或产业化量产经验背景,其创始人兼董事长惠志峰曾任博世总裁执行助理,负责博世新产品技术在国内市场的应用推广。

据媒体公开消息,短短三年时间,利氪科技就获得近20亿元融资,背后的股东名单多达数十家,令行业惊叹。

目前,利氪科技的Onebox产品主要搭载在东风蓝电E5等车型上。

作为新玩家,利氪科技尚处于相对更早期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产品、研发能力还是实际量产经验都还需要市场进一步验证。

总的来看,产品和技术的先发优势、量产经验的积累决定了客户配套速度,产能建设速度或决定行业格局。

在主流车企供应链不断收缩、供应商市场格局趋于头部集中、窗口期即将关闭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快速打开市场、保证稳定交付并实现规模效益,将势必面临严峻的淘汰赛。

这场已经拉开序幕的线控底盘国产化竞赛,究竟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或许早已埋下伏笔。

最真诚的智能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