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后,受到国内外游戏玩家的关注。这款火爆出圈的游戏,在多个层面上引发了人们对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传播的讨论,其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原文 :《游戏挖掘传统文化的多重意蕴》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正经历转型与重塑,许多数字文娱产品纷纷植入中华文化元素,使得中华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得以彰显并传播,近期发行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游戏借助西方先进技术的吸收,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植入游戏体验中,在为全球玩家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一款游戏的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也能鼓舞人心,但如果整个游戏产业的生产体系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一部优质作品的诞生则很可能只是代表了制作团队的个别成功,而非整个行业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能力。因此,《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带来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匠心”。《黑神话:悟空》的场景设计融合了中国多地古建筑元素,制作团队跨越12个省市,精选36个实际景点进行了实景扫描,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古建筑虚拟资产库。制作团队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二次创作。他们通过古籍考据、古迹扫描,并参考其他艺术作品,在角色塑造和场景设计上达到了真实性与游戏性的平衡。
在技术层面,游戏采用了Epic Games开发的最新一代虚幻引擎5,引入了英伟达的RTX技术和DLSS 3技术。这些尖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游戏的图形渲染、光照效果和特效表现,使《黑神话:悟空》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具技术先进性和沉浸感的游戏之一。游戏制作团队的努力证明,只有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下足功夫去理解、还原和创新,才能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中国的优秀游戏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游戏产业的技术进步,更展现了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游戏制作团队在本地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例如:游戏英文名采用“Wu Kong”而非“Monkey King”,保留了中国特色。许多角色名称的翻译既传达原意,又照顾外国玩家的接受度。如将“妖怪”直译为“Yaoguai”而非“Monster”,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妖怪”概念的独特性。隐藏角色“赤髯龙”被翻译为“Red Loong”而非“Red Dragon”,突出了中西方对“龙”概念理解的差异。
此外,游戏还融入了陕北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段由非遗传承人熊竹英配音的曲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超千万人次的观看量,游戏开发者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嫁接到西方游戏框架中,而是努力创造一种能够准确传达中华文化精髓的新表达方式。这种做法既尊重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考虑到了全球玩家的接受度,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表达。
游戏的故事和价值观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游戏通过对佛教“贪嗔痴”的探讨,引导玩家反思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影响。如在第一章结束后的过场动画中,游戏通过国产动画经典风格的2D动画和定格动画展现了金池长老对袈裟的执念,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困扰,这与现代资本主义将人的欲望无限正当化并借此牟利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这样的台词,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又引发了玩家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帮助玩家更好地理解游戏剧情,更深入探讨了人性、欲望、名利等深刻主题。它呼应了精神本位主导下的人文经济,重新审视了经济与文化结合的机理,展示了如何让文化贯穿经济发展,发挥价值导向和灵魂支撑的作用。这种探讨毫无疑问是将人文价值作为文化产品的内在灵魂,而游戏的成功也为中国游戏产业指明了一条融合游戏性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总之,《黑神话:悟空》并没有盲目追随西方游戏的创作模式,它在保证游戏性的同时,巧妙融入了中国特色的奇幻剧情和富有民俗风情的神怪设定,这种做法有效提升了全球玩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识别度(例如,一些外国玩家此前误以为“悟空”源自日本漫画《龙珠》),从而有力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形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第二个结合”的成功范例。展望未来,游戏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既能满足全球玩家的娱乐需求,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必将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深邃魅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