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络病理论全面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发展中医药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自信的体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创新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典范之一,经过4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络病学》课程已在国内43所医学、综合院校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开课,实现了全国省级中医药高等院校全覆盖,为中医药创新型学科发展探索了可行道路,提供了行业示范。






理论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络病理论是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典范。”李晶教授介绍,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由吴以岭教授带领的多学科科研团队,围绕临床重大疾病需求,将传承创新中医原创理论与前沿交叉学科相融合,历经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系统构建而成。

“从理论创新到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再到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发展,络病理论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李晶教授介绍,络病理论创新转化所取得的成果对中医药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丰富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尽管《黄帝内经》对络病已有提及,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叶天士也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一络病重要概念,但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的重大课题。结合临床实践,吴以岭教授创建了络病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丰富了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

第二,聚焦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新药研发提高临床疗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聚焦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研发了系列通络药物,如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津力达、连花清瘟等,助力突破临床治疗瓶颈、提高疗效。

第三,高质量临床研究促进中医药循证研究发展。通络药物上市后,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系列高质量循证研究,将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推向了前沿。目前,多项循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中医药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作用研究——CTS-AMI研究”发表在JAMA

“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研究”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李晶教授总结道,原创性的络病理论作为学科发展之根、研究成果之本,是创新转化之源,成为推动中医络病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核心科技。从理论构建,到新药转化和循证研究成果的取得,络病理论创新发展无疑为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目前,中医药发展得如火如荼,发展势头迅猛。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斌教授表示,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学科建设可将现有人力 、物力、财力集中在一起,集中资源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学科建设对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可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学科建设在提高学术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可使中药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学科建设还可促进中医药融入到国际医学体系当中。

在谈到如何开展学科建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时,刘斌教授介绍,在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学科的目标和定位,确定学科建设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及是否符合本学科的自身发展现状;第二,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样才能促进学科持续不断的发展;第三,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第四,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积极强化学术交流,只有同行之间不断交流思想,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完善;第五,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学科建设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健康养生的理念和经验,深入研究中医药学对发展世界医学及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丁英钧教授表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临床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药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有重要作用。

“河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名医辈出。例如,易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扁鹊、河间学派的刘完素、易水学派的张元素,以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张锡纯、王清任等,都是燕赵大地孕育出的杰出医学家。因此,我校将燕赵医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和特色。”丁英钧教授说道,吴以岭教授系统构建的络病理论是中医药理论在当代创新发展的典范,也是燕赵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北中医药大学将络病学纳入了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

‌络病学作为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专注于研究络病发病的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病、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等。丁英钧教授表示,河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络病学课程的高校,也是首个将其设为必修课的单位,这对推动络病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建设中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中医药领域而言,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发展应与时代同步,不断吸收和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是推动这一创新的重要途径。

刘斌教授表示,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各个学科间的融合、借鉴与交叉。多学科交叉过程中,利用现代医学中的物理诊断、检验医学等技术手段,能使中医药的临床诊断更为明确、治疗更为准确,并且多学科交叉发展还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除此之外,中医药人才不仅要懂中医知识,还要学习现代医学各学科知识,而多学科交叉发展对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同时借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制。”丁英均教授表示,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为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学科想要成为一流学科和高速发展的学科,就一定要重视学科的交叉合作,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李晶教授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挖掘中医药的潜在价值,创新治疗理念与手段,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同时,多学科交叉发展也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认可,增强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体系中的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络病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正积极融入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浪潮中。它不仅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还借鉴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探索络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促进了络病理论的深化与创新,还加速了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进程。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络病学在解决复杂疾病问题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不断深入,络病学有望在更广泛领域实现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通过40余年研究,已构建起完整体系,并在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显著成效。该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还推动了新药研发与高质量临床研究,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络病学》课程在国内外广泛开设,为中医药学科建设树立了典范。

专家指出,络病理论的发展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推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创新治疗理念与手段,将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络病理论将继续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排版:张晶

编辑:刘则伯、张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