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年会主题为“知识产权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第12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以蒸汽机、电力技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和跃迁的核心驱动作用。而知识产权将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
“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申长雨介绍,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万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达12.4%。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2.2%,大批专利加快实现产业化。
年会的选址也有着特殊意义。“中关村素有‘中国硅谷’之称,这里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亮丽名片。”申长雨说,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行榜中,北京排名较去年又提升一位,名列第三,“这充分彰显了北京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
在活动现场,不少知识产权相关机构都带来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其中,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产权服务成为亮点。本市科技企业星河智源带到展会上的“AI+知识产权大数据创新平台”,是我国首个科创大模型。“在专利领域,如果使用传统大数据模型,数据的杂质会比较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大模型集纳了超过1.9亿条全球专利数据,帮助使用者快速获得专利情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创新。此外,一批来自广西、福建、陕西等多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也集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