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迭起,直播带货何去何从?丨人民锐见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9-13 20:50
发布于北京
人民日报评论官方账号
最近,两名头部直播带货主播之间的口水仗愈演愈烈,“猛料”频出引来不少围观。
相比于各种“黑料”和个人恩怨,更值得关注的,是和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商品质量问题,是直播带货行业乱象如何整治的问题。
据称,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梅菜扣肉“槽头肉事件”中,涉事三家公司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罚款,而带货方未受到处罚。产品质量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发生后,罚金和“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等处罚通常由商家承担,带货方则能全身而退,类似案例在行业内不在少数。
图源网络
一些直播间在商品页面标注“非销售者”“商品销售者为购物链接所属的店铺经营者”等字样,试图通过所谓“免责声明”切割责任,撇清自己与商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应当明确的是,实际操作中,主播的言行举止、使用的宣传策略等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尤其是头部主播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商品引流宣传,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商品质量“翻车”,带货主播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不合情理。
缺乏对带货主播的有效约束,既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规定,“主播在直播活动中,应当保证信息真实、合法,不得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当务之急,是在进一步厘清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惟其如此,才能堵住投机取巧的空子,让相关方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从长远来看,直播带货的生命线在于诚信与服务,消费者愿意为商品买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主播的信任。倘若商品屡屡“翻车”,赚钱时一拥而上、担责时闪烁其词,又谈何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信任?
归根结底,想要告别野蛮生长、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货方务须秉持职业操守、提升业务水平、健全操作流程,少一些对噱头与流量的盲目狂热,多一些对品质和服务的精益求精。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突破4.9万亿元。随着网络消费市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衍生,针对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及时增加制度供给,完善相关规则,做好引导规范、划好红线底线、惩治不法行为,才能让行业获得更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