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9月12日举办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完成水利投资4870亿元,水利投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水网建设入选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建成了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省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基本构建。
安徽水网建设全国“先导”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荣喜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安徽水利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39个水利项目被列入国家172项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900多亿元。建成了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省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基本构建。省委、省政府谋划实施“双十双千亿”工程,长江华阳河蓄滞洪区、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等一大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2023年9月,安徽省入选全国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安徽省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随即印发实施,计划到2025年,安徽省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水网协同有序推进。
引江济淮调水2.2亿方
2024年是引江济淮一期工程正式运行的第一年。作为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为应对今年的沿淮淮北地区干旱,省水利厅根据旱情、水情及供水情况,先后于5月21日、6月12日两次启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累计调水约2.2亿立方米入淮河,有效保障了沿淮淮北地区城乡供水安全和夏种关键期灌溉用水需求。调水期间,工程运行总体平稳。前期,为保障工程安全调度运行,主要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据介绍,安徽省已开展了工程试调水。2023年12月16日至22日,省水利厅牵头实施了引江济淮工程试调水,工程共运行6天,调江水2300万立方米进入淮河流域,调水期间,各新老工程调度的衔接、运行稳定性等得到了有效检验,试调水工作圆满完成,为今年正式调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控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强度
近年来,安徽省持续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持续改善河湖面貌,在打造空间完整、功能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河湖水域岸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完成列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名录的901条河流、128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组织开展长江、巢湖自然岸线率调查复核,保障河湖自然岸线比例。编制完成191个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河湖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严格管控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强度。印发《安徽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严格遵循确有必要、无法避让、确保安全的原则,依法依规审批涉河建设项目,严管各类水域岸线利用行为。
开展河湖“清四乱”和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清理“四乱”问题点位4332个、碍洪突出问题198处。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行动,完成275个项目的拆除取缔或整改规范。
全省5.29万名河湖长“全覆盖”
王荣喜介绍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8年以来,目前,省、市、县、乡、村5级5.29万名河湖长规范履职,织牢覆盖江河湖泊的责任网。省河长办每年组织河湖长制检查暗访,2019年以来,共分办整治问题727个。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水岸同治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
安徽省加强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系统治理,构建河湖治理保护新格局。强化精准施策,全省滚动实施2轮“一河(湖)一策”,其中县级以上2800个。安徽省实施省级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省级幸福河湖305条、流域级幸福河湖16条,滁州明湖、蚌埠龙子湖建成国家级幸福河湖。
皖北群众明年饮水“换新”
安徽省不断优化全省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在全省先后建成451眼地下水自动监测站,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监测实现全覆盖。经初步评估,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明显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从2015年的32.49亿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2.17亿立方米,下降幅度达31%。
安徽省依托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快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同步推进受水区地下水水源置换。计划到2025年,完成皖北28个县区的地下水源置换,实现皖北地区群众基本不喝地下水的目标,皖北6市28县(市、区)约3000万城乡居民将全部喝上地表水。
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受益比例达到95%。到2025年底前,有农村供水任务的98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县域统管,农村饮水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