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发现,出土目前国内所见最早钻木取火器

全文1018字,阅读约需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至6900年,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

02遗址已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

03其中,木器中有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钻木取火器,揭示了当时人类已掌握钻木取火技能。

04通过环境考古研究,发现遗址区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与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05草堰港遗址的兴衰及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为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9月14日电(记者王立奎)国家文物局13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介绍了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图片

国家文物局工作会现场

甘恢元介绍,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至6900年。遗址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

图片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作介绍

发布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问,可否就草堰港遗址的兴衰谈谈区域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对此,甘恢元表示,通过前期考古勘探、年代学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得知,距今8500年前,遗址所在区域地面比现在低10米左右,在这8500年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升降以及长江、淮河等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遗址区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7200年前遗址区域为滨海湿地,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宜居之地,草堰港先民选择在此定居,种植水稻、狩猎采集,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再次遭遇海侵,随后变成受海洋影响的潟湖,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草堰港先民被迫迁徙至地势更高的地区。所以在遗址上能够看见1.5至2米厚的淤积层,其中既有海相沉积也有湖相沉积,至新石器时代晚末期,该区域再次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陆地,在周边形成了以龙虬庄、蒋庄、南荡等为代表的龙虬庄至良渚/龙山时期的遗址,如今,遗址东距黄海直线距离已达百余公里。草堰港遗址的兴衰及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正是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关系的生动体现,对于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图片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陶罐(资料照片)。国家文物局供图

图片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玉璜(资料照片)。国家文物局供图

图片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钻木取火器(资料照片)。国家文物局供图

据了解,草堰港遗址已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

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甘恢元说。

记者:王立奎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