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防长代表中国,在100多国代表面前,给俄乌指出唯一出路。
在香山论坛开幕式上,董军防长出席并发言,重点谈到了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这几个地缘政治热点,说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劝和促谈、政治解决既是根本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战争对抗不会有赢家。
这番话,既是说给俄罗斯、乌克兰还有以色列听的,也是说给在热点背后若隐若现的美国听的,以上国家都派了官方代表团出席。
中国防长的言外之意并不难懂,但关键是能不能听进去。
另外,全球地缘热点并不只有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这两个,“等”字里面,也包括朝鲜半岛、南海这些热点,之所以要重点突出俄乌和巴以,自然是因为这两个热点矛盾最尖锐,对抗烈度最高,也更凸显全球治理、完善共同安全的紧迫性。
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一方安全,不能建立在另一方的不安全之上。这一道理,对于全球各个地缘政治热点来讲,意外地具有普适性。
这得益于我们对冷战后安全格局演变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几十年来全球热点此起彼伏,但往往都没脱离这个规律。
而说到共同安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集团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董军防长也强调,不可分割的共同安全体,应当建立在最大公约数,而非个别小团体的利益之上。虽然没有具体点名,但自然会有人对号入座。
说白了,美国从冷战持续到今天的这套军事同盟模式,是为自己在全球的战略利益服务,同时让自己的盟友喝点汤。这里需要我们结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今年慕安会上发表的“餐桌菜单论”去看,谁在餐桌,谁上菜单,都是美国人说了算,没有什么“共同安全”可言。
而美国所谓的“战略同盟”,虽然打着“全球”的幌子,但归根结底还是拉帮结派那一套。可以说,北约模式就是美国军事外交的舒适区,也是美国这几年单极秩序的重要支柱之一。
从中国的立场出发,理想的多边防务合作框架,应该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明确政治解决为根本方向,而立场要做到客观公正,对于地缘热点,要标本兼治,在促和方面要加强团结,最终目的是推动多极秩序。我们的军事外交,也是围绕上述原则展开。
所谓标本兼治,以俄乌冲突举例,双方靠军事行动攻城略地,还通过多种外交手段,争取暂时的支持,换来临时的胜利,这就是治标。
也许俄罗斯可以长期占据乌东四地,迫使乌克兰吞下苦果;又或者乌克兰在战场和外交上都成功反攻,在让普京政府“付出代价”,接受失败的同时,又成功推动“拥抱北约”的国策。
乍一看这两种可能,都会立时为冲突画上句号,共同点都是以一方的胜败,但危机的导火索还在,问题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因为西方不会坐视俄罗斯在乌克兰这边“开疆辟土”,进而威胁自己的安全空间;至于俄罗斯,之前他们就不会容忍乌克兰成为北约对抗俄罗斯的前线,而一旦俄乌冲突逐渐朝对自己最糟糕的方向,普京政府也会把手中的底牌亮出来。
眼下,随着西方愈发热衷于讨论,解除乌克兰袭击俄罗斯的“限制”,风险升级的可能性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普京都发出强硬的警告,称此举无异于“宣战”。
但冲突进入第三年以后,从俄乌再到美欧,在对抗路线上都已经是积重难返。率团参加香山论坛的俄罗斯副防长福明,还在发言时意味深长地表示,西方准备参考乌克兰模式,在亚太“挑起大规模战争”。
但正如董军防长所说,越是尖锐的矛盾,就越不能放弃对话和协商。
就我们的角度而言,即便冲突双方都各执己见,分歧巨大,但保持对话,至少有助于防止局势进一步升级,也为“治本”保留了可能性。
《孙子兵法》开头就写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句话一直到今天,仍有“不可不察”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的国际格局下,地缘政治热点的形成原因愈发复杂,而武力冲突作为解决手段的可行性自然愈发渺茫,很多事情,并不是“快刀斩乱麻”那么简单。
当年俄罗斯进军基辅,完全就是打着“速战速决”的心思去的,结果还是跟西方打起了持久战;而以色列天天说要在加沙铲除哈马斯,快1年过去,反而因为人质问题焦头烂额。
香山论坛是带有军事属性的多边对话平台,中方防长专门强调政治解决,因为军事恰恰是政治的延伸。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与各国军队构建新型的安全伙伴关系,彻底摆脱冷战思维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