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22年。
南都讯 记者黄茜 日前,“文学与哲学:与邓安庆的对话——《西方道德哲学通史》新书分享会”于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顺利举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作家阿乙和同名作家邓安庆参与对谈,以新书的重要议题——伦理学为基础,共同探讨文学与哲学的深刻联系及未来走向。分享会特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俊主持。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系统论述从古希腊至当代的西方道德哲学,包含各主要流派及其进路,同时揭示不同时代的道德哲学与社会历史进程和伦理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究伦理道义的实存机制,发掘道德哲学谱系中使人成为人、使人生活出人性尊严与卓越光彩的规范性价值与原则。该系列预计出版10卷,目前已出版2卷:《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道义实存论伦理学》和《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古希腊罗马卷):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
邓安庆指出,伦理学从属于实践哲学。理论哲学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实践哲学是在真实的人生存在中思考人生实存的意义,它具体落实为对“何为美好生活”及“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等根本问题的探索。通过《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的出版,他旨在搭建一座连接古代伦理与现代道德的桥梁,对西方伦理哲学的发源和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以达到对西方文明之演进的真切理解和深刻把握。
作家阿乙和作家邓安庆从各自的文学视角分享了阅读这两卷伦理学史著作的感悟。邓安庆教授认为文学与伦理学在主题上有相通性,即都是在“创作”中创造某种新的可能是好的生活形式。它们共同面对的同一个世界,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身”。文学通过感性的形式,具体人物及其关系、情感、纠纷、挣扎和内心的困惑与斗争,直觉地想象,对未来的憧憬等事件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好生活的追求,而哲学则需要通过理性的概念,逻辑的论证来阐明美好生活的发生机制。其相同的地方,都要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个体面对生活的困境回答“我接下来应该干什么”来“构建一种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