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坚持用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周丹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4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更是我们党从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和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六个坚持”重要原则,明确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更是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指导改革的科学原则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社会生产是一个系统,人类生活也是一个系统。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系统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只有运用系统观点,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系统观念,要充分把握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基本属性,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而实现系统优化、效能最佳。


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之和,各部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超越各部分各要素的整体性能。正如马克思指出,“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即“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建设相统一的现代化,各方面不仅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第二,系统的结构性表明,结构决定功能,通过调整结构,可以实现功能优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支撑的现代化。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改变不合理、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第三,系统的层次性表明,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规律,要把握不同层次的特有属性和规律,避免简单还原论。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系统的开放性表明,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开放是维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开放,系统才能持续更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水平,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从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优化、调整生产关系,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能够激活和发展更先进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


在支持创新方面,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一方面,从过去长时间“跟跑”,到“并跑”,再到现今部分领域“领跑”,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不少科技“卡脖子”、思想“卡脑子”的问题,面临创新性不足的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基固本、综合施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全面改革方面,民主和法治建设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文化建设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上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发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科学性。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对于负责任大国来讲更是如此、尤为重要。


在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方面,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全面领导;涉及调整利益关系,必须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在处理中国和世界关系方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共处“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为主体,将全人类视为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将不同国家视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将中国与世界视为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共同体,必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抓住重点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为了发展经济,而且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说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水平发展角度来讲,不仅要遵循一般的经济运行规律,吸收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且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和驾驭资本。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


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统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中国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责任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又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统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一对动态的矛盾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发展基础,公平只能是低水平的,甚至陷入平均主义;公平是效率的保障,没有公平作为条件,高效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加剧社会不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确保社会公平。


第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统筹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如何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评价和报酬机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更是我们党从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和宝贵历史经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更好地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