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刘明洋、魏梦佳)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14日晚再次走进北京大学,在这所百年学府重现中国文学美丽的爱情神话。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一年后便走进北大。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多次在北大上演。古老的昆曲如春风拂面,搭建起传统艺术与当代青年间的心灵桥梁。2024年,“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推出,以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庆演为开篇,该戏当年原班人马再聚北大,受到师生热烈欢迎。北大官微发布相关信息后,3天庆演近6000张门票随即售空。
青春版《牡丹亭》此次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分上、中、下三本,从“梦中情”的朦胧绮丽,过渡到“人鬼情”的浪漫奇幻,抵达“人间情”的温馨真挚,编织出动人心魄的情感画卷。
14日晚首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演员一出场,观众就报以热烈掌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凄美爱情故事,通过清丽婉转的声腔、盈盈袅袅的身姿和细致打磨的唱词,引发观众共鸣。
“我非常喜欢白先勇老师的小说,得知青春版《牡丹亭》将再次走进北大,就像发现宝藏一样,连抢了3场演出的票,希望完整体验这部含意隽永的昆曲名作,感受美丽高雅的传统文化。”初次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北大本科学生周京晶激动地告诉记者,演出现场的音乐、布景和舞台设计等都透着巧思,舞台两边的显示器即时展示双语唱词字幕,英文翻译很到位,让人感受到昆曲的与时俱进。
“表演非常精彩,演员把角色演得很生动,观众反应也很热烈,观演氛围很好。”北大本科学生孙闻悦表示,在现场感受到古典艺术永恒的美和生命力。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对古典美的重新寻找和召唤。
《牡丹亭》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之手,原作共55折,讲述名门闺秀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最终超越生死,与书生柳梦梅结成连理的故事。青春版《牡丹亭》尊重经典,将原著浓缩成27折,由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特邀大陆昆曲名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俞玖林领衔主演。
“《牡丹亭》是歌颂青春、爱情、生命的戏,青春版则是用青春的演员号召青春的观众,延续昆曲的青春生命。”13日晚,白先勇在北大以“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为题作讲座。这位耄耋老人全程站立演讲两个多小时,分享这部昆曲大戏赴欧美演出的盛况,并与师生互动答问。
白先勇表示,两岸优秀昆曲人才及众多学者、业界人士不懈努力,才让这部作品得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欣赏、理解并产生巨大共鸣,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让青春版《牡丹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09年,白先勇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发起“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其后他连续十年到北大授课。
“很开心通过此次演出回到熟悉的燕园,北大学子散发的青春气息和积极进取精神让我振奋不已。”白先勇感慨,看见众多学子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支持与喜爱,让他感受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
通过走进高校,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来培养了一批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观众,对昆曲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20所高校相关院系代表15日在北大参加“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工作座谈会”,探讨总结昆曲保护、传承、创新以及培养青年观众的经验。
“昆曲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更有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白先勇鼓励学子在未来学习和研究中更多发掘昆曲文化,推动昆曲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在海内外演出逾500场,入场观众达百万人,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今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台湾,在台北、高雄、新竹等地展开巡演。此次来京演出在走进北大前,该剧已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白先勇近日还在北京发布简体字版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