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口童年味道的月饼,一席热热闹闹的家宴,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寄托着人们花好月圆、阖家团聚的美好祝愿,也最能抚慰游子的心。
中秋节源于先秦,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以后,由天子夕月、秋社、月宫传说等多种风俗汇合而成。
“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就明确记载,古代天子在春分祭祀太阳,秋分祭祀月亮。不过,民间祭月则渐渐转移至八月十五月亮最圆的中秋。
关于中秋的民间故事,流传最广的当属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粒长生不死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向月宫飞去。此时正逢八月十五,月明中宵,后羿发现妻子奔月后,奋力追赶却已无可奈何。不过,尽管嫦娥如愿以偿成为仙子,但寂寞的广寒宫里,却仅有一只白兔、一只蟾蜍和一株无尽生长的桂树相伴。偷吃灵药的嫦娥,或许悔之已晚,也渴望和亲人的团圆吧?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的诗句代表着民间对这段传说的无限联想。仙子、桂树、白兔、蟾蜍……美丽的传说,也让无数文人的思绪不断回到那个嫦娥奔月的夜晚。
中秋夜景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古典诗词里的中秋
唐宋时期,中秋逐渐形成了祭月、赏月、玩月、观潮、放河灯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南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八月十五夜,(苏颋)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可见,当时文人雅士玩月、赏月已形成一种风尚。
北宋太宗时期,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节日——“秋节”,中秋的节日氛围也迅速在民间扩散:
“是时鳌蟹新出,石榴、棍悖、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
唐宋热闹繁华的中秋节,不仅催生出了浪漫抒情的赏月饮酒习俗,也留下了无数的诗词吟咏。据记载,《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共有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司空图《中秋夜》)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长与嫦娥共约,放冰轮,今夕先圆。中秋月,从今屈指,更借一千年。”(姜特立《满庭芳·寿曾两府》)
西湖边苏轼雕像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在山东密州做官的苏轼通宵饮酒作乐,大醉后,突然想起自己远方的弟弟苏辙,乘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这阕词推崇备至,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自然有夸大的成分。不过,千百年来,这首东坡词经久不衰,传唱之广,确实堪称中秋诗词中的“顶流”。
中秋的团圆与食事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中秋节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不过,唐宋时期亲朋相携而游、玩月饮酒的“户外风”逐渐淡化,亲人阖家团圆成为中秋最明确主题之一,中秋节也有了“团圆节”的别称。
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团圆、乡愁以及各地中秋饮食风物,在文人笔下屡见不鲜。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道,贾母又命将罽毡铺于阶上,命将月饼西瓜果品等类都叫搬下去,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随着笛韵悠扬,大观园里才情斐然的黛玉与湘云跑到月下以对诗为乐,集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这首诗最后两句颇为知名:“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在极繁华热闹的中秋,仿佛谶语一般,暗示了大观园的没落。
而与《红楼梦》盛极必衰的苍凉不同,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则真实还原了北京中秋礼尚往来、商贸繁盛的景象: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中秋的螃蟹和月饼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而在江南一带,中秋则是河蟹最肥的时候,中秋食蟹、赠蟹的传统延续至今。丰子恺在散文《忆儿时》就深情地回忆道:“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其实,令人怀念的当然不只是半条蟹腿肉或一块月饼,而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月下的时光。
儿时陪伴我们过中秋的亲人们,今天依旧在身旁吗?举头望月,还是那句会心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