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十英烈
马名驹、叶刚、汤藻、沈云楼、姚爱兰、袁咨桐、石俊、胡尚志、郭凤韶、谢纬棨,在中国革命史上,这是十个“年轻”的名字,他们被称为“晓庄十英烈”。
1930年8月至10月间,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先后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十位烈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
1927年4月,中华大地充斥着腥风血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屠戮,一时白色恐怖弥漫,黑云压城。天下之大,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位于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师范,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坚持革命的青年。
晓庄师范是中国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3月创办,旨在培养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晓庄师范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革命的火种。
聚首在这里的学生,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渴求知识,知行合一,立足乡村,服务农民,追求真理,心怀天下。
石俊热爱生物学,通过研究学校生物室的笼养蛇,写成了受学生喜爱的科普读物《小朋友的蛇》。他与同学们自种田地、自建校舍、自煮饭菜,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石哥哥”。叶刚喜爱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叶》等优秀童话作品,被陶行知编成《红叶童话集》并亲自作序;胡尚志善于文字表达,曾在《现代中学生》上发表文章,感召青年学生;谢纬棨热衷戏剧表演,是“晓庄剧社”的台柱子;姚爱兰嗓音清亮、歌声动听,被称为晓庄的“黄鹂鸟”;郭凤韶擅长绘画,曾绘就《红梅图》《且向百花头上开》明志……
1930年4月,为支援南京和记洋行工人大罢工运动,石俊、叶刚、郭凤韶等人率领晓庄及南京多所高校的学生举行了反帝游行示威。斗争很快便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镇压。4月12日,晓庄师范被封,陶行知被迫东渡日本避难。在艰险的革命斗争中,“晓庄十英烈”先后被捕入狱,关押在首都卫戍司令部看守所。
袁咨桐
晓庄十英烈中,年龄最小的是袁咨桐,牺牲时只有16岁。袁咨桐的大哥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只要他愿意写自首悔过书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就可以被释放。可袁咨桐即使双腿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也毫不动摇。他看见“悔过书”上面写着“误信共产邪说”等话语,一把抓过来撕个粉碎,大声驳斥道:“我不是误信,我是相信,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袁咨桐在留给哥哥的一封遗书中写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律,未满18岁者不能判处死刑,敌人竟无耻地把袁咨桐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在雨花台枪杀了他。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他们高喊“我们死不足惜,只希望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用年轻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他们的生命虽只短暂绽放,却拥有永恒的青春。
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出品人 刘斌 王文坚
总策划 葛俊杰
监制 冯秋红
策划 周洁 孔小平
剧本 尤文彤 冯秋红
统筹 杨恒国 高天翔 许紫筠
拍摄 陈金刚
剪辑 朱雨柔
Ai动画|片头海报 赵岑
出镜 尤文彤
出品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扬子晚报
特别鸣谢 南京晓庄学院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