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9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以《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为题,介绍“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为现场观众系统讲解“中国”的由来。
据了解,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
讲座期间,葛剑雄首先介绍了“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在东周时期,“中国”多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首都;在秦至清时期,指王朝帝国的疆域和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葛剑雄开展分享。
讲座中,葛剑雄从“夏”“诸夏”“华夏”“中华”等关键概念的变迁切入,介绍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葛剑雄介绍,五千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夏人。“华”本义是花,引申为美丽、典雅、高尚,由赞扬夏人服饰之“华”扩展为形容夏人之“华”。诸夏、夏人乐于接受,因此逐渐自称“华夏”。
葛剑雄表示,魏晋南北朝期间,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人口,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此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随着历史的推进,匈奴、鲜卑、乌桓(丸)、氐、突厥、契丹,以及南方的三苗、百越、蛮等也逐渐融入华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葛剑雄通过列举考古例子,强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性。葛剑雄同时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当时拥有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土壤疏松等优势,便于开垦成农田,进行耕种。随着气候、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成为宜居的乐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为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作出了重要贡献。
葛剑雄开展分享。
讲座现场,葛剑雄结合丰富的史料,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持续吸引现场观众。在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举手,围绕“人文湾区建设”“在知识碎片化时代该如何阅读”“如何处理好文化自信和兼容并蓄的关系”等话题,请葛剑雄答疑解惑。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自信。”葛剑雄认为,文化自信不能变成文化自恋、文化自闭、文化自娱自乐。世界上各个重大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文明互鉴、文化互鉴和文化自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当前,珠海正勇担文化使命,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接下来,珠海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现场观众。
葛剑雄表示,对于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适应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挖掘本土特色,有针对性地打造高端知名文化IP,推动其“出圈出彩”,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城市魅力。
葛剑雄表示:“我做了60多年的教师,我认为一场讲授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有多隆重,而是看能否真正被听众所接受,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进行心灵和智慧的交流。”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