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中秋明月,不仅牵扯着今人的团圆之念,也蕴藏着古人的美好祈愿。宝鸡是青铜器之乡,中秋佳节临近,让我们通过出土于或院藏于宝鸡的青铜器上的“月亮”,了解古人对明月的书写、描摹和想象。
虢季子白盘,这一出土于宝鸡的“盘中之王”
以其庞大的体型、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其底部镌刻的111字铭文
记录了西周宣王时期
虢季子白在对猃狁族的一次战斗
在这段珍贵的铭文中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月”字
却悄然成为我们探索文字演变的钥匙
其底部镌刻的铭文
“月”字在铭文中
以简洁的线条勾勒而出
既保留了甲骨文中的弯月形态
又逐渐趋向于小篆的规范化
这个“月”字
不仅见证了从形象到抽象
从繁复到简洁的文字发展历程
也为我们研究文字演变
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虢季子白盘与虢国的历史紧密相关,宝鸡市陈仓区虢镇正是虢国的故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此,史称西虢。虢国是一个尚武善战的军事强国,族徽为一只虎,金文中的“虢”字,便展现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与手执叉的人在搏斗的场景。
西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族入侵,虢国的子白英勇御敌,杀敌500余人,俘虏50人。战斗结束后,周王设宴款待子白,并赏赐子白马匹、武器等物。子白特制作此盘以为纪念,后世将其命名为虢季子白盘。
晚清时期,虢季子白盘首次出土于宝鸡,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常州人徐燮所得。此后,随着历史的变迁,铜盘几经易手。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清代淮军将领刘铭传的后人将其埋藏于土中,在其上铺草植树,才使其幸免于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员企图以高官、厚禄、重金诱骗得到虢盘,但遭到了刘铭传后代刘肃曾的坚决拒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肃曾全家才将埋藏了14年的虢盘挖出,献给了国家。
如今
虢季子白盘静静地躺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
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精美与厚重
它不仅是一件工艺精湛的艺术品
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通过它
我们可以窥见西周时期的
历史风貌与人文精神
同时
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
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