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9月16日凌晨到上午正式登陆上海,被认为是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多个气象大模型此次都在预测“贝碧嘉”的登陆路径,其中,伏羲气象大模型此次更是做到了提前5天成功预测“贝碧嘉”的路线。
“从9月10日晚间‘贝碧嘉’台风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0点正式编报后,伏羲气象大模型就一直在跟踪预测它的路径。9月10日23点,伏羲气象大模型预测的路径就显示,它将在上海浦东新区登陆。9月15日一早,预测结果进一步调整并正式确认它将极大概率在上海浦东新区正面登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伏羲气象大模型负责人李昊今天(16日)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那么,大模型究竟是如何预测台风的?和传统的天气预报相比,大模型在预测台风方面有哪些特点和优势?李昊做了解答。
伏羲大模型:每6小时一次预报“贝碧嘉”路径
一般而言,台风在初生阶段是通过卫星进行观测,而观测到台风生成后,大模型就可以开始预测它的路径。就此次的“贝碧嘉”台风而言,李昊介绍,从9月10日至今,伏羲气象大模型基本不间断地保持着每6小时一次,预报“贝碧嘉”的路径。
“实际上,对台风路径的预测,一般提前时间越久,预测起来就越困难。比如,在9月15日前,大多数权威机构和大模型都预测‘贝碧嘉’会在浙江台州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登陆。但是9月15日早晨,我们就预测到,此次台风直接登陆上海浦东的概率非常大。”李昊说。
早期预测的9月16日下午两点的降水量
据介绍,目前已知气象大模型大部分都属于中短期确定性预报模型,即主要预报未来15天内的天气情况。伏羲气象大模型除了确定性预报,同时还研发了集合预报,即可以进行概率预报。自诞生以来,它已在上海中心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多个机构业务化运行。根据天气预报最权威机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实时运行评测,目前伏羲气象大模型是已有模型中预报精度(ACC和RMSE)最高的模型。
对极端天气情况的预报,并非气象大模型“长项”
但需要说明的是:就大模型预报而言,平均精度高未必就意味着所有的预报结果都好。
这是因为,现有的气象大模型几乎都是以全球的“平均最优”为目标,对台风这类极端天气的预报往往不尽如人意。李昊解释说,因为训练大模型就像培养一个“优等生”,一般情况下,训练的目标是让它“全面发展”,即大多数大模型的目标函数都是全局平均最优。但是对于某一个地区的突发极端天气情况,大模型往往会自动“平滑”掉,因此,对极端天气情况的预报并非气象大模型的“长项”。
“目前,我们正采用常用于图像视频生成的扩散模型技术来改进对极端天气的预报,升级后的模型能更好的拟合数据分布,也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极端天气预报。”
提升预测精度和预报时长,将是未来升级方向
据悉,国内目前的气象大模型,除了“伏羲”外,还包括国家气象局的“风清”、“风雷”以及“风顺”等气象大模型以及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等。
通过大模型尽可能早地预测极端气象,对防灾救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昊告诉记者,“伏羲”也在一直在升级之中,具体包括上述的中短期气象大模型,还包含可以预测60天气象的次季节预测大模型,以及分辨率可以达到1公里的区域大模型。
另据介绍,国家气象局的“风清”、“风雷”、“风顺”三个气象大模型分别为短临、中短期气象气象大模型和次季节气候预测大模型。其中,“风顺”大模型是由中国气象局与伏羲气象大模型团队联合研发的次季节预报大模型,在今年汛期精确预报了多次极端降水,精度超过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预报结果。
“其实,大模型终究还只是为气象预测提供更加有力支持的工具,最终还是需要气象部门根据大模型的预测以及云图、雷达信息等多种数据综合研判。”李昊表示,未来,大模型还将持续升级、不断提高预测效果,为国家气象部门的高精度气象预测提供支持,甚至开放大模型,让公众自己能够更多地了解大模型,甚至定制自己的气象大模型。
作者:姜澎
文:姜澎图:受访方供图编辑:张菲垭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