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阿尔卑斯——中法Alps野外实习心得







 寻找阿尔卑斯 

中法Alps野外实习

2024年8月21日至8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科技英才班开展中法阿尔卑斯山国际野外实习,由冷伟、邓正宾、张少兵等老师带队,15位2022级本科生参与,与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巴黎地球物理学院(IPGP)的几位教授赴阿尔卑斯地区联合开展了地球系统科学考察。


山路遥遥

星空点点

断层造以绝景

滑来石滚落山间

十天的行程告终,而科研的路途方始。绝景留于眼底,明悟存于心间,以满腔热情开启的旅程,终怀满载的收获而归。挥一挥衣袖,作别阿尔卑斯的山川,在实习的最后,我对阿尔卑斯说!

USTC







通过此次法国之旅,我学到了很多地质学的知识,也体验了法国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收获良多。

法国老师们热情地用英语跟我们讲解沿途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涉及各种专有名词,我因此学到了很多新的单词,同时提高了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阿尔卑斯山有很多独特的地质现象。大洋展开时会形成一系列的正断层,这种现象一般只能在海底观测到,但在阿尔卑斯山我们可以直接在陆地上观测到,非常方便。

法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有魅力。在野外的这几天,午餐吃的是自制三明治,把面包切成两半,中间加上奶酪和熏肉,一个三明治就做好了。我们席地而坐,配着水果、饮料,边吃边聊,好不潇洒快活。

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学到了新知识并开拓了视野,我会铭记这次法国之旅。

图片
图片


USTC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英才班野外实习,在本次实习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光,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更多有关地质学、大地构造甚至是天体物理的相关知识。可以说,这次实习是一次重要而深刻的地学探索旅程,它不仅让我将讲义以及参考资料上的研究结果与现实中的阿尔卑斯山地质构造及演化相互联系,更激发了我对于地球科学的好奇与热爱。

在阿尔卑斯山的旅程中,我不仅亲眼看到了断层、背斜与向斜、褶皱等壮观地质构造,还学习到了蛇纹石、磨拉石、蓝片岩等有关岩石学、矿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之前甚少接触到的方面,激发了我对于岩石以及矿物的兴趣。在阿尔卑斯山中,我们还看到了古老的菊石化石,它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光,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海洋到山脉的巨大变化。

最后,我想要感谢为我们本次旅程辛苦付出的中方以及法方老师们,正是他们的努力规划以及认真讲解,才让我们拥有这次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图片


图片

USTC







阿尔卑斯山脉,这座横跨欧洲多国的自然奇迹,以其壮丽的山峰、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而闻名于世。而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阿尔卑斯山的科考之旅。

从层层堆叠的石灰岩,到黑白错杂的辉长岩,从熠熠发光的云母,到坚如钢铁的石英。我们走在地表,却有幸能够在层层叠叠的岩石之中发现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痕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点点星空条条流星,宇宙的浪漫,是阿尔卑斯山顶观测到的,从千年以前超新星爆发带来的阵阵辉光。

阿尔卑斯给予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赐予我们对星空的窥察之地,启发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图片


图片

USTC







此次阿尔卑斯山野外实习让我受益良多,一方面,我深刻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我们穿梭于大山之间,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推测几亿年间板块的漂移与巡回;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我们不能凭借一个地方的所见推测发生过了什么,只有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分析才能靠近真理,我们为了考察蛇绿岩套向蓝片岩的变质进行了六七个小时的远足,我们这还是在法方老师知道要看什么,规划过路线之后的考察,更何况是知道的东西有限,刚来这个地方研究蛇绿岩套,那肯定会更加辛苦,只有真正的用脚步丈量大地,并且认真分析每一处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每一处的褶皱与断层,才能真正靠近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间的故事。

图片


USTC







为期十天的阿尔卑斯山联合科考,带给我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办护照,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野外听了合计数百分钟的全英文授课,第一次在绝佳的高海拔观星地点拍下璀璨星空,嘛,还有第一次在山里吃自制的法式三明治。

当然也有很多在以往国内野外考察中体验过但同样令我着迷的事物:在这里,我们将一块块小小的石头包裹进亿万年的板块漂移,我们用一个个小小的的断层面推理出万顷大地的造山运动;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将山水融进极大的时间尺度之中去感受地球的运动。

数十千米的远足,千百公里的跋涉,旅途中的奔波却在眼前奇景中缓缓消解,余下探索与研究的兴奋在磨拉石、橄榄石、蛇绿岩、蓝片岩的发现与理解中缓缓增长。我会铭记这一份求索之心,在未来的科研路上汲取动力前行。

图片
图片

USTC







作为一个从物院转入地空的“外人”,其实我在这次实习之前是有点”人在地空心在物(数)院“的。 转入地空确实是因为对地学感兴趣,可是对地学还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些许知识也是仅仅囿于课本,书看了好几遍,却没记住什么东西。之前我以为只要把数理基础打好,学其他的东西就毫不费力了。但是经过此次实习,啃了Arnaud教授为我们挑选的论文, 坐上了Dimitri开的minibus深入Alps山区,听着Chris、Fred、Seb的实地讲解,我才切实地感受到了地学的魅力,地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系统,走出城市深入野外永远是地学研究的第一手段。Chris说:”Imagination is the key to geology”在阿尔卑斯山巅奔走,我们望向巍峨的群山,心中浮现的却是威尔逊循环持续上亿年的壮阔进程,这就是地学最大的魅力吧!

图片


图片

USTC







阿尔卑斯造山带是无数地学理论的摇篮。作为一名初步踏入地质世界的学生,就能以地质视角亲眼目睹阿尔卑斯的群山,实属幸运。实习过程中,我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在每个观测点,Christian教授总拿着一块白板,各种颜色的彩笔,为我们清晰客观地刻画出每一个露头的形态特征,讲述其背后的构造故事。途中,我们还认识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岩石,如蓝片岩、磨拉石、蛇绿岩套等。

此行,收获满满。我不仅认识到了阿尔卑斯造山带的大体演化过程,学到了更多岩石的野外识别技巧,切身识别了褶皱、逆掩断层等构造现象,还知道了如何通过当前地层关系倒推曾发生过的地质演变,以及岩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巴黎街头漫步、在路过无数个阿尔卑斯山区的小镇后,我也体会到了另一种松弛的、饱含热情的、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阿尔卑斯群山令我眷恋无比。

图片
图片

USTC







一周左右的实习一晃而过,虽然时间短暂,但或许我将铭记终身。

一来,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开拓了眼界,变得更为自信。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办护照、申签证;第一次尝试了外国的食物,真是一言难尽啊;第一次去了奥运会现场,如果残奥会算奥运会的话。

二来,我见识了国外的生活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了解,而不是听别人描绘。经过此次实习,我明白我或许不适合在国外生活。食物是一大原因,无热开水,大部分时候都是吃面包,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民以食为天。再者语言沟通也是一大障碍,带有法国当地特色的英语让我头大。最后,那里的基建、环境让我很不适,或许算作水土不服,国外的月亮在我这里不是很圆,如流浪汉、慷慨激昂演讲的黑人、很差的基建等等。

但是,它仍然是个不错的体验。大部分都是友善的。我也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给自己压力小一点,解放天性,找个草地一躺,享受生活。

图片

USTC







我感到十分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法国阿尔卑斯山英才班野外实习。在本次的野外考察中,我不仅领略到了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景,还学习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行星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次的考察让我对地质,板块构造和岩石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也让我将课本讲义上的知识与现实实践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渴望和给予了极大的动力。

在阿尔卑斯山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古老的菊石化石、大陆板块变迁的痕迹、蛇纹岩、蓝片岩等矿物岩石等。仿佛一场时光穿梭之旅,一同见证了阿尔卑斯山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

最终,十分感谢为此次考察辛苦付出的中方和法方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科学考察之旅。

图片

USTC







本次考察过程中,我们对地球的演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对地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阿尔卑斯山路的河谷到山间的褶皱、断层,都化作一段段难忘的回忆和一份份珍贵的知识镌刻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其中,使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断层的研究。在第二天的科考过程中,我们前往观察了几处较具代表性的断层,并由Chris教授对断层这一构造进行讲解,教授首先简短地介绍了断层的形成原理以及定义,并按照运动关系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等种类。要区别这两种断层,我们可以根据断层两侧岩石形变方向和地层节理变化进行辨析,地层受到应力后会发生形变弯曲并导致岩层节理的变化,这些都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参照。在Ornan层,我们还初步尝试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依照岩石节理的变化以及断层,我们可以初步绘制地形剖面图,并推断古代的地质变迁。这一过程使我们对断层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更明确地了解了地球的演化规律。

图片
图片

USTC







感谢本次实习,让我对地球科学的认识由一种矿物、一块岩石极大地拓展到了一片区域在几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发生过的很多很大很复杂的构造过程,地球科学所讲述的,在我眼中再也不是一块又一块岩石背后一个又一个彼此独立的、“儿女情长”的小故事,而是一部宏大的,跨越一片区域、一个大陆、一片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的,漫长的、持续了约46亿年甚至可能更久的宏伟史诗,这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极为震撼、极为兴奋的。

除此之外,更令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英语交流能力,之前我对英语不够重视,通过这次我发现我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英语简单交流、阅读的能力,我们要掌握更多专业相关的词汇,这使我们与国际接触、交流的敲门砖,更是我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的基础能力,我现在只能做到简单交流,这远远不够,我现在也许有做一个volunteer站出来pre的勇气,但是我更需要努力学习积累英语做一个speaker的底气。

图片


图片

 李锋 

USTC







这次为期10天的法国实习令我印象深刻,对我来说,第一次出国就见识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并且了解了法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第一天我们在法国通邓正宾老师的带领下游历了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我和几位朋友还登顶领略了巴黎的风光),宏伟的凯旋门,卢浮宫,其中更是在卢浮宫看到了无数经典的艺术品,包括《蒙娜丽莎》。随后我们便见到了这次实习法方的带队老师Fred,Seb,Christian,他们都非常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同时也很幽默风趣,在实习中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Christian飙车真的很快),而且我们全程在用英语交流,在法国老师们的法式英语熏陶下,感觉自己的英语听力也有所长进,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关于阿尔卑斯山很多前沿的知识,此次出国实习令我受益匪浅(建议多来)。

PS:小故事1:在法国坐高铁行李不小心忘记带了怎么办?⊙∀⊙!热心的法国警察叔叔会帮你把它炸掉的!

小故事2:不要擅自挑战老师的牌技,邓老师真的很强,冷老师真的很稳。

图片

 时 

USTC







除野外考察以外,本次实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对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参访和与法方老师的交流。

阿尔卑斯考察期间,我被分配至Sebastien老师的副驾驶位负责行驶中与老师的沟通和导航。得到机会和法国老师相处,交流,甚至闲谈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

与Seb的交流需要通过全英文进行,考验我的口语

(以及分辨法国口音的能力)。

通过交流,我了解了Seb在行星科学的日常研究工作,请教了他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欧洲文化气息和Seb自身的幽默感。

我认为一次在外的经历不仅是学习知识进行实践。还有在过程中遇到的人,建立的联系。这些交流的经历同知识一样是我受益良多。

图片

 李 

USTC







十天的法国之旅结束啦。

敲下这段感想的时候,我还在回国的航班上,北京时间4:35,难以入眠。

我闭上眼睛回忆这段旅程,脑海中闪过很多的画面,都是我所经历的,却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感觉画面里的人不是自己,我只是一个谦卑的、稚嫩的、孩童般的旁观者。

这一趟走了好多地方,登上了巴黎铁塔的最高点,在凯旋门前比耶自拍,漫步在卢浮宫邂逅了蒙娜丽莎,优雅的断臂维纳斯,新生的巴黎圣母院,才华惊世的达.芬奇;一路向里昂而去,阿尔卑斯山脉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直到走近它,手指摩挲着古老深刻的脉络,它无声地低诉着,是海洋与山脉的变迁,是岩石与火山的沉浮,是狂风与流水的侵蚀,还有砂砾和时间的沉淀......

我们一行人抱着尊重而来,满怀敬意而去,留下的是法国浪漫的故事。

图片


图片

 马丁 

USTC







法国的旅行是一场充满浪漫与艺术的体验。来到法国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巴黎,这座被誉为“光之城”的城市。站在塞纳河畔,能望见埃菲尔铁塔,我们一行人在塔底拍了合照,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午后,我们参观了世界著名的卢浮宫,走进这个艺术的殿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列的数不清的石像,雕塑,油画等珍宝令人叹为观止。黄昏我们去了巴黎圣母院,望着圣母院的大门,我们感慨万千。

离开巴黎后,我们搭乘TGV(法国高铁)前往了法国东南部的里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闻名,享受着传统法式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脉。虽然夏季的阿尔卑斯山脉没有多少积雪,但秀美的景色,加上同行老师认真的讲解,让我充分领略到了这里的美丽与神奇。

这次法国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还体验到了法式生活的精致与浪漫。

图片


图片

张少兵、Christian Sue等教授的野外现场讲解

英才班同学们参访IPGP

野外实习合照

结语

离开后再想起阿尔卑斯山,星空如新,断层如故。这十天完整而酣畅地走过一个个关联紧密的地质单元,推演着方圆万里地质运动的旅程,令人沉醉如梦。感谢冷伟、邓正宾、张少兵等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法方Chistian Sue, Frederic Moynier, Arnaud Agranier等教授的细心讲解,感谢学院提供此次国际交流与野外实习的宝贵机会,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部、教务处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时光深埋石中语,山脉细诉古与今;科考步履探幽径,心悟自然韵未尽。作别阿尔卑斯,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热情迎接今后的科研生活。


石头

DR.STONE

工作室

科普

撰稿:茗sprout

美编:刘俞伶

 DR.STONE · 致力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