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中国购买的24架苏35,单价近1亿美元,最终结局如何?

10年前,中国购买的24架苏35,单价近1亿美元,最终结局如何?

明明有了国产歼-10、歼-16,甚至歼20,中国为什么还要花20亿美元购买24架苏-35战斗机?

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战斗机采购,更是一场深远的战略布局。

苏-35:技术弥补还是战略协作?

中国为何选择苏-35?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当时我国航空工业面临的局势。

尽管我国在机载雷达、航空电子和武器系统方面不断突破,甚至推出了歼-20这样的隐形战斗机。

但航空发动机的问题一直是个短板。

与美、俄等航空大国相比,我国在发动机的可靠性、推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苏-35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117S发动机,这款矢量推力发动机让苏-35拥有了优异的机动性和加速能力。

事实上,中国最初并未打算采购整机,而是希望单独购买发动机用于技术突破,但俄罗斯拒绝了这一提议。

图片

于是,中国不得不以整机购买的方式获取这款先进的发动机。

这笔交易,远不只是单纯的战斗机引进。中国借助苏-35的引入,开始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加速技术积累,逐步掌握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这为后续歼-20和其他国产战机的发动机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因此,这场交易的背后,不仅是采购战斗机,更是推动国产发动机技术飞跃的一步棋。

苏-35的技术借鉴:如何为中国空军带来实战价值?

尽管中国当时已经拥有歼-10和歼-16等先进战机,苏-35仍然在空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款战机被誉为“终极侧卫”,不仅在机动性能上占据优势,更在雷达探测、电子战能力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实战经验。

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苏-35作为我国当时唯一具备超远航程的战机之一,承担了巡航、护航等重要任务。

尤其在护航轰-6K等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时,苏-35凭借其长航程和强大的武器配置,成为护航任务中的“定海神针”。

图片

这种实战经验,直接影响了我国空军的战略部署,使得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空中威胁。

此外,苏-35具备的“预警指挥”功能也为我国空军提供了全新的战术打法。

该机型能够在空中实时共享雷达探测信息,将目标位置信息分发给编队中的其他战机,极大提升了编队协同作战的效率。

这一功能在当时的中国空军中是前所未有的,也成为了后来国产战机开发的重要参考。

从苏-35到国产化:航空工业的崛起之路

苏-35的引进并不意味着依赖外来技术,而是为国产化打下坚实基础。

苏-35服役后的几年间,中国空军的装备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歼-20的量产服役和歼-16的改进升级,中国逐渐摆脱了对外国产战机的依赖,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跨越。

苏-35所搭载的117S发动机虽然是俄罗斯的技术结晶,但中国通过这次交易,深入研究其设计和制造工艺,对我国后续发动机研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上,苏-35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如今,我国的涡扇-10系列发动机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歼-20等国产战机上得到应用。

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场看似简单的军购交易。

更重要的是,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实际运用,为国产战机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图片

苏-35的机动性、火控雷达系统和电子战能力,在我国空军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空军在应对多种战斗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这种从外来机型中汲取经验、再反哺到国产战机的做法,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10年后的回顾:苏-35的价值超越了战机本身

10年过去了,当人们回顾这笔2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时,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架战斗机的价格。

苏-35不仅帮助中国填补了短期内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战机的研发提供了实战参考。

这笔交易并没有阻碍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反而成为了一次加速器,推动了中国战机从四代向五代的跨越。

图片

如今,苏-35仍然在中国空军中服役,虽然它的角色不再如初期那样光鲜,但它依然是中国空军中的一员干将。

特别是在南海巡航任务中,苏-35继续扮演重要的后卫角色,确保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能够保持战略主动。

与此同时,随着歼-20的大规模服役,国产战机逐渐接替了苏-35的核心任务。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而苏-35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历史作用无可替代。

结语:一次交易的深远影响

当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苏-35战机采购协议时,很多人质疑这笔交易的必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这场交易背后隐藏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苏-35不仅帮助中国解决了发动机短板问题,还为国产战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苏-35的引进无疑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棋。

在未来,中国空军将继续依托自主研发的战机向更高水平迈进,而苏-35留下的宝贵经验,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进程中。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