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点绿成金丨道地南药,绿美经济“良方”

图片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近日,省林业局联合南方农村报深入全省林业一线开展绿美广东·点绿成金深调研,聚焦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度发掘各地提高绿美广东的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以彰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经济价值,畅通“两山”转化渠道,奏响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新“粤”章。
图片
图片
云浮罗定市,漫山遍野的岗梅、三叉苦、两面针、九里香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阳江阳春市,良药奇材阳春砂铺就起当地村民致富路;茂名电白区,白木香与奇楠香构筑起茂名沉香药用和非药用两大板块,沉香已远飘世界……
广东是中医药大省,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盛产的中药材多达2600多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有4692种药材,种植面积约339万亩,南药生产总产量约130万吨,农业总产值超180亿元。种质资源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南药一头连接绿水青山,一头连着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是提高绿美广东经济效益的“良方”。当前,广东正全力将南药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发展优势,释放更澎湃的“药”动能,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助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图片
强链延链补链
培育南药产业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5626万亩,全年产量约为520.42万吨,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
广药又称“南药”。广东有岭南道地药材“十大广药”巴戟天、广地龙、化橘红、高良姜、广藿香、春砂仁、青天葵、广佛手、广陈皮、白木香。广东一直高度重视中药发展,2017年率先全国出台了中药材资源保护地方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遴选出第一批受保护的8种岭南中药材,包括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等,建立种源、产地、种植、品牌四个环节的保护制度。
云浮被誉为“南药之乡”,全市南药种植面积133.2万亩,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等4个品种在云浮种植面积分别占广东全省种植面积的35%、34%、26%、21%。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中医药制造规上企业33家,1-12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57%。
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崖楼村,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银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岗梅、两面针等南药在炼苗大棚茁壮生长,沿山而上,由生态种植区、种质资源区、组织培养室、气雾栽培育苗温室、种子冷藏室等组成的南药种苗繁育标准化示范区映入眼帘。
“我们的基地是订单式生产,对农户来说解决了销路问题。”银田农业行政经理江嘉铅说,作为国家现代农业(南药)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基地积极带动周边农户,辐射云浮及周边产业化种植基地5000余亩。
在茂名,森林药材(沉香、化橘红、牛大力、益智等)共种植23.8万亩,年育奇楠沉香木苗2000万株,占全国市场80%,千亩以上的橘红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5个。
“沉香之乡”电白区加工、销售企业多达6500多家,产业年产值近50亿元。茂名电白沉香产业园通过提取和造香技术,开发出日化品、工艺品、燃香、茶叶、香料、饮片和中成药等七大类不同业态产品,扩宽产业链的市场空间。
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粤西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2023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102亿元。
“春砂仁之乡”阳春,在阳春金花坑春砂仁产业园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春砂仁如一粒粒“小海胆”匍匐在地面,小小砂仁带动了当地6000多户农户增收,提供季节性农民就业岗位6000多个。
图片
经调研发现,多地建立了数智化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溯源:阳春构建了“农语云”平台,整合种植、生产、销售、产品追溯等多方面需求;化橘红实现一码溯源,全链条监管。
“南药可溯源,实现了从‘田头’到‘床头’的全流程追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詹若挺认为,发展南药产业,不仅仅需要在种植方面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更重要的全程可追溯打通“田头”到“床头”最后一公里,形成产业良性发展闭环。
面临多项问题
亟待转型升级
当前南药品种多且全,但优势品种少、亟待繁育良种;三产逐步培育建设,但推进深度浅、程度低;培育了一批品牌,但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知名度低。
种质资源方面,当前南药广泛种植的品种主要以野生品种为主,产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低,缺少良种,优势品种进行人工培育的难度大。
“取果舍根茎叶”是大多数益智采收现状。高州古丁镇种四个合作社约种有1.2万亩益智,采果后丢弃根茎叶是常态。高州市林业局林业高级工程师吴祖强表示,当前益智用种不当,普遍亩产在30公斤左右,高产可达到250斤左右,效益参差较大。同时,当前多数收购商仅收购果实部位,根茎叶等可以用于制作精油的部分无人收购时直接丢弃,没有达到药材最大利用率。
而沉香市场这一情况更甚。在网上,关于鉴别沉香文玩的内容数不胜数,甚至在“圈内”有一个说法“十沉九假”。缘何如此?多位身居南药种植一线的企业人士均指出,多数药材需要经过较长生长期,少则三五年、长则十年,漫长的收获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很多是本地野生种,生长期长,缺少高产良种。”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广东南药缺少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短、缺、弱。
“因为是药厂订单,因此对品质要求比较高,不好的不收。”众润康合作社负责人蔡玉杏介绍,合作社肉桂种植面积为3800亩,也会收周边种植户的桂枝,但是社外的桂枝有些达不到合作社回收标准。缺乏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植成为南药产业壮大的阻碍之一。
图片
“我们从桂油中提取的月桂醛、苯甲醛等,会销售给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原料。”罗定市粤桂实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辛志锋介绍,公司当前主要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是出口桂皮,二是桂油和月桂醛、苯甲醛提取,桂油提取物可以用在食品和化妆品中,但目前主要销售给食品企业。
常见南药广藿香、肉桂、益智等枝叶中提炼出的物质,既可以作为香精的调和原料和香水的调和基础,也可以作为护肤品的原料。经实地走访发现,精油加工线可以看得到,但护肤品等精深加工线难寻,南药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群。罗定市榃滨镇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许大兴表示,由于缺乏高价值品类,榃滨希望引进一些知名企业提升本地肉桂产品附加值,“把锚点从原料转向终端消费品。”
品牌建设方面,呈现出区域品牌强但无知名品牌的局面。
“罗定肉桂很出名,在我国北方、欧美等国家很受欢迎。”许大兴介绍,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罗定肉桂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很多人只认可罗定市产出的肉桂,另一方面,罗定肉桂重种植和原料粗加工的产业模式忽略了高附加值的产业空间,没有打造出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
在广东,春砂仁无人不知。据恒豐实业有限公司春砂仁示范基地渠道负责人吕亮介绍,春砂仁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地农民几乎家家都有种植,阳春本地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龙头企业,但春砂仁仍未“破圈”涌现出“国民级”品牌,并且近年来由于极高的人工授粉成本,出现了产地转向云南的趋势。
詹若挺认为,广东擦亮南药品牌要建立覆盖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体系、可追溯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制订高于现行法定标准的南药质量标准,比如,药材性状、检查项、理化鉴别、浸出物、指纹或特征图谱、指标或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农药残留或者兽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标准;采收、加工、收购等中间环节的质量标准等。”
广东坚持质量第一,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大力促进中药材、饮片、制剂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筑牢广东中药的质量根基。在药材源头上下功夫,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规模化品质化种植,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地位,打造新时代南药金字招牌。
科研合作激活南药产业发展新动能。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选育了3个广藿香品种,解决了其产量低等问题。”詹若挺介绍,缺乏良种是阻碍南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团队对于几个主要品种的良种繁育,高产、质优的广东南药正蓄势待发。
在阳江大八镇,广东阳江八果圣食品有限公司的育苗室里,新品种的益智正在试种阶段。企业负责人卢昌阜介绍,这一品种是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合作中诞生的,具有产量高、易成活的特点,正在规划种植。
2022年,云浮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共建药用资源种质库,该种质库划在2035年保存国内和“一带一路”国家种质资源约2万种共100万份。
集群发展汇集要素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在广东农垦茂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漫山遍野的橡胶树下,套种了岗梅、两面针等南药,新时代农场还设立了南药间种试验示范区,试种更符合当地的特色南药。广东农垦搭建“南药科学家+大中型中药企业+产业急需品种+先进农业技术+重大重点项目”等优质资源的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体系,在“非粮化”背景下构建了“经济作物下套种南药”、“三类胶园林下套种南药”等10种南药生态种植创新模式,推动南药走进林下、点绿成金。
图片
云浮市中医药局副局长冯华强介绍,云浮抢抓南药特色村镇、南药基地、南药产业园区等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省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
新业态涌现展现南药发展强劲活力。
衍生健康医药产业园融合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营销经理梁桂铭介绍,基地目前是3A景区,主要通过“南药+旅游”模式展示南药文化、彭祖文化,以科普为主、销售为辅推广大健康产品。
类似模式在广东多个南药康养基地均有呈现。行业人士指出,“‘南药+销售’目前是南药三产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南药文化和旅游康养的物理结合为主,如果想要有效盘活文旅康养资源,发挥南药林地旅游资源优势,就需要将康养概念做实做深,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路径。”
专家点评:
南药要打破“南药就是农业”固化认知
“广东南药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因,产业发展仍有许多路要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詹若挺指出,发展南药产业,首先应该打破“南药就是农业”固化认知。
当前,林下套种、间种等生态种植是很多地区在探索的模式。詹若挺进一步指出,牛大力、巴戟天等深根种植南药,可以在栽培模式上进行突破,例如套种一些保持水土的作物,减缓其对生态的影响,提高产业可持续性。
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套种经济林、药光互补生态模式研究,创新了“橡胶+岗梅”“广藿香+”“溪黄草+”等生态种植模式,搭建起“种源优选-种苗繁育-生态种植-产业融合发展”的架构,将岗梅、广藿香、溪黄草等南药请到荒坡地、林下园地,提高了南药种植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品牌知名度方面,大量南药因“药食同源”属性而家喻户晓。“药食同源的属性增加了南药的知名度,比如五指毛桃、良姜,这些是很常见的食材,广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拿来食用。”詹若挺介绍,市面上有些南药“两不沾”,既不是道地药材,也非大宗药材,但却知名度极高,正是由于其作为食材受到人们欢迎所致。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