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完了,广州的「灯笼天后」今年怎么样了?

每一年中秋,都是彭少英的“明星时刻”。
老广人,叫她英姐。
当成千上万只灯笼五彩斑斓的在巷子里,撑起一道道灯笼门帘时,
广州的中秋氛围,已经在老街蔓延。
无数老广和粉丝专门来到英姐这,挑上些心水的灯笼。

图片

图片

| 买灯笼的小姐姐(上图);给顾客介绍的英姐(下图)
或传统的纱布鲤鱼,或经典的玻璃纸玉兔,或时兴的创意造型,
都能经过英姐的手,掀起一轮又一轮抢购热潮。
一年又一年,卖到断货是常事,将小巷围得水泄不通更是常见。
如果不知道英姐,一定知道在光孝路上,有个开了29年的老字号明星灯笼铺子——天就行。
图片
这里不仅是社交平台上广州中秋氛围的扛把子,更是老广人追忆童年手扎灯笼的地方。
只要临近中秋,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英姐。
“灯笼天后”。英姐当之无愧。
图片

△ 天就行老板娘英姐

前几天,我们又见到了英姐。
还是老样子,她正在店里忙前忙后。
买到灯笼的小姐姐,开心地和灯笼拍着照。
伴着夏日夕阳的余光,五彩斑斓的灯笼更好看了。
图片
街上熟悉的几家灯笼铺,已经挂起一层又一层灯笼帘子。
绕进小巷子几十米处的天就行,当然还是人气最高的。
图片
古人有在中秋节“玩花灯”的习惯。
英姐三代人都是做灯笼的,这个“从小就在灯笼里长大”的孩子,
转眼间已经在天就行“守”了快30年,
年轻人挑灯笼的间隙,英姐一边和我们聊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中秋年年过,灯笼年年买,
英姐今年却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图片


因为年轻人,小飞龙来喽
这种新感受,要从今年是龙年说起。
“龙”灯笼,无疑是今年光孝路上,所有灯笼铺子的一大亮点。
造型独特的各种“龙”,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有龙头鱼身的龙头鱼灯笼,主打一个出其不意,又自带一丝滑稽可爱。
每每有人上前,老板们总会将它们拿在手上,开始热心地将创意和想法,娓娓道来。
图片
龙年嘛,要龙腾飞舞,要欢乐一点地去团聚。
英姐今年也在“龙”上花了不少心思——
“我们的新款小飞龙,可爱吧?”
长着翅膀的小飞龙,披上了Tiffany蓝,也换上了更深邃一点的,像天空那样的蓝。
图片
在各种颜色包围之下的鲤鱼、莲花、金鱼、兔子里,小飞龙显得尤为耀眼。
让人意外有点意外的是,英姐这次的创意,是听取了许多年轻人的意见融合而来的。
“以前我可能会比较笃定自己的想法,现在我愿意听听年轻人都喜欢什么,然后一切就顺其自然啦。”英姐自信地说。
去年中秋之后,英姐就在着手新款的创意, 听取了年轻人的意见后,自己又结合了漫画、恐龙等元素,就有了“小飞龙”。
我问“小飞龙”卖得好吗。
“我做新款必须卖爆。”英姐自信地笑着说。
图片
英姐很清楚,从老一辈到年轻人,再到现在的小孩子们,总会有对灯笼不同的偏好。
虽说中秋是传统节日,团圆美好,浪漫限定。
但将一份寄托,放在一款灯笼上时,英姐的内心深处,也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挑到自己最爱的那一个。
图片
经典的让一部分人去追忆。创新的让一部分孩子去参与和感受。
“每一年中秋过后,休息两个月,就开始想新款啦。”
并且,如今做新款时,她喜欢认真听年轻人的建议。
一代有一代的美好,在传统节日里创造美好,又何尝不是在塑造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呢。
下午五点左右,对面小学放学,光孝路上更热闹了。
孩子们也会驻足在灯笼铺子前,看着,挑着,乐着。
图片

坚守29年了,守护大家的儿时记忆
广州传统手扎灯笼,已经不多了。
几年前,同福路上有红姨。而四公里外的光孝路上有英姐。
坚持手作灯笼29年,几乎守护了两代广州人的中秋情怀。
传统的纱布、绸缎、玻璃纸、布拉纸做的灯笼,年年都是抢手货。

图片

| 比较经典的玻璃纸灯笼 兔子款
尤其是玻璃纸灯笼。

当年轻人因为它的造型奇特,而误认为是时代新品时,老一辈的都知道,广州人初代的中秋灯笼,非它莫属。

区别于电子塑料的僵硬冰冷,手作更是种情谊的延续,与回忆的追溯。

小小个的鱼仔灯笼,捧在怀抱里。

于夜晚,就像怀抱里的一颗火种,温暖又明亮,生生不息。

图片

英姐一直感激老顾客们对手作灯笼的支持和喜爱。

她知道,不少熟面孔都是冲着自己老字号过来的,也有一些其他朋友或者粉丝介绍过来的。

基本上从每年的7月14日(农历)过后开始,一直到8月15日(农历),陆陆续续地越来越多人来。
只是火爆的背后,有喜,亦有不易。

英姐说,做一个灯笼就要花费两个小时,这让她们一家,实在有些供不应求。

从传统小店到网红店,英姐内心喜忧参半。

忧的是,传统的东西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越来越被边缘化。

图片
传统的比如金鱼、鲤鱼、莲花、莲藕啊,“和我这样年纪的老广都会做的。尤其在50、60、70年代,你要是问我,我觉得做灯笼不算很特别。”
英姐现在做的,就是许多人的儿时回忆。
“当年我们用的玻璃纸是糖果的包装纸,过年过节吃糖果的时候一张张存下来,为的就是留到8月15做灯笼。”
“所以我们店的招牌也就是用玻璃纸做的灯笼,很多人都不做了,因为耗时间又比较难做,我还是想坚持下去。”
时代节奏变化太快,传统的东西,还能坚持多久,英姐没有去忧心太多。她觉得,就是一种情怀的坚持吧。
「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玩具买,想玩的东西都得自己做,只不过我现在用它来讨生活,赚点饭钱。」
29年一晃而过。当初爱做灯笼的姑娘,还是那个爱做灯笼的姑娘。
图片
流量没有淹没初心。
英姐始终记得的是,以前没钱的时候,衣服都没几件,更不用说拿布来做灯笼了,所以玻璃纸在她们这代人的心中,传统的份量,要比想象得更重。
“以前用玻璃纸做灯笼就是一小张一小张拼在一起的,看着色彩更丰富更漂亮,现在可以有完整的一张纸。”
当我们又看到小兔子玻璃纸灯笼,在傍晚闪着亮光。
瞬间想起了去年带走的同款。
在那个月圆中秋夜,温暖发光的感动。
图片
是啊,一年又一年。过了今年,明年就是英姐做灯笼的30年。
她依旧实诚又满是感激。
“总而言之就是很多谢大家的支持。”
都说30而立。
我问英姐30周年有没有特别的什么活动或庆祝。
英姐摇摇头,“30周年也就是个数字,我都把每一天都平常的一天来过。”
英姐说,只要继续着这份热爱就够了。
面对网上各种声音,英姐也已经释然了。
「以前儿子会和我分享一些网络上的声音,现在都不会了,我也不用去在意别人的声音。」
「能做多久就是多久,做到70都行。」
图片

今年中秋,光闪在光孝路上
每次来到光孝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路的尽头,有座寺庙的缘故,自给人一种与热闹平凡之中的平和。
图片
这里位于广州越秀老城区。
这条路,也因光孝寺而出名。
虽比不得同福西的骑楼风情,也不如一德路的个性鲜明。
但在这条400米的老街上,仅有的几家售卖手作灯笼的店面,
在每一年中秋,都能撑起整条街,乃至全广州难得的浓浓中秋氛围。
图片
那天我们到的时候,街上午后,慵懒和随性在这条街上尽显。
小猫在灯笼下打盹,放学的小学生们,在灯笼下欢笑,一条街上还有不少卖花的人,和买花的人。
灯笼闪闪发亮,有上百种,经典小鱼灯造型各异,飞龙造型神采飞扬。
老广们最熟悉的玻璃纸手作灯笼,还是那么令人眼花缭乱。
从主街上的福临工艺行,到一百米外的一口鲜果,再到隐蔽在居民小巷处的“老字号”天就行。
图片
浓缩着老广们,儿时渐渐淡忘的中秋记忆
——玩灯笼、煲腊、吃月饼;
——树中秋、耍禄仔、舞叶龙。
如果你觉得中秋少了点传统味道,那么不如就来走走。
挑款心水的灯笼,一路把光拎回家。
图片
不只是光,还有这条路上的佛意与禅意。

广州有句民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作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光孝寺佛开了佛光一样,在千年岁月的沉淀中,守护着老街的信仰。

每逢农历新年,老广们喜欢穿过整条街道,到庙里烧香祈福。

香火鼎盛,让这儿从早到晚,满是虔诚与祥和。

当买灯笼的人群来来去去,沿街的小食店迎来小学生的到访。

图片

主街上基督教光孝堂,是那么平静。

一如手中这个沉淀着岁月的灯笼。

29年也好,70年也罢。

离开光孝路的时候,只觉得,下一年中秋,有英姐的灯笼就很心安。

图片

这里的灯笼还在,这里的浓郁时光,就依然很暖。

本文转载自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