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之上,在“秋晚”中找到文化认同的密码

   
图片

图片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昨天没看成超级月亮的,今晚可能还有机会。

(河南卫视中秋晚会片段  来源 河南卫视)

“在月亮上过中秋?”你没听错,昨晚,湖南卫视将今年的中秋晚会搬上了“月球”——晚会全面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创造出月平线、月球基地、月球酒馆、广寒宫等场景,从细腻的月壤纹理、神秘环形山,到璀璨星空、绚丽星云与蓝色地球,呈现出身临其境的“赛博中秋”全景;
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不出意外地再次出圈,有古典诗词、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国宝文物、非遗技艺,也有网络热梗和喜剧,更有奥运冠军的“穿越”。《胡俑狂欢夜》舞者们化身唐三彩“胡俑”,在微缩的景观内跟随音乐舞动,随着时空之门开启,他们穿越到现代洛阳城,在古今交融的洛阳街头参加月夜狂欢;
东方卫视的《朤月东方·中秋奇妙夜》,首次在大型晚会中应用AIGC技术串联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奇幻秀《博物馆奇妙夜》中,“埃及月神”走进上海博物馆,撞见了同样下凡散心的“中国月神”嫦娥,两位“女神”展开了一场琴棋书画才艺大比拼。
和赏月、吃月饼、玩花灯一样,看中秋晚会日益成为一项新民俗。
“在中秋节晚会里读懂中国,欣赏又一场文化饕餮”“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时代的进步”……
网友们认为与春晚等传统综合性晚会相比,“秋晚”的传统文化色彩更浓,也更具创意。新的表达形式、新的视听技术、新的审美意趣都在这个节日中绽放光彩。
无论是作为阖家团圆时的背景音乐,还是社交媒体上不能错过的热搜话题,“秋晚”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活力,在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上做出一次次令人惊艳的创新。
中秋节传承着中国人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虽然节日习俗在演变,但国人血脉里对月圆人圆的向往始终不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万家灯火的守护,无疑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涵养了家国情怀。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它有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在被时代、被科技不断更新、丰富。

图片
(图源  新华社)

传统滋养创新,创新激活传统。一台台中秋晚会只是今天中国文化蓬勃图景中的小小窗口。丰沛的情感维度、极致的美学冲击、没有天花板的创新表达,越来越多的中国节日、中国民俗正被世界不少国家的百姓围观、欣赏、倾慕,地球村的人们真诚地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开双臂。
透过一枚小小的月饼、一支悠扬的旋律、一曲动人的舞蹈,找到文化认同的基因和密码,这也许是我们今天对中秋节的另一种解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世界的,优秀文化是世界的,真善美当然也是。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碎花裙女生”和“大勺哥”,不置身事外的凡人英雄

中国足球不能总生活在情绪里

本期编辑:付子晴

(点击关注工人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