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宁波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成功率连创新高

2024年1至8月,宁波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成功例数21例,成功率为9.95%,相当于每救治10个心搏骤停病人,成功1人,这个数字是前年5.45%的1.8倍、是去年7.74%的1.28倍,心肺复苏成功率创历史新高。
7月5日晚,鄞州区一小区篮球场有一中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突发意识丧失倒地,现场人员及时拨打了120,在场的15岁少年盛徐荦迅速对其进行了长达11分钟的心肺复苏,成功争取到了宝贵的“黄金4分钟”救治时间;8月30日凌晨,海曙区一患者在家突发抽搐,呼之不应,其朋友立即拨打120,并在指挥中心调度员电话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永丰路急救点急救人员接到指挥调度出车信息后到达现场,立即予以抢救。现场抢救约20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
这2例心肺复苏成功案例均通过了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中心审核、认定。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反映院前急救机构急救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指标,也是群众感受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好不好”最直观的指标。近年来宁波市急救中心多举措提升宁波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这样的心肺复苏成功案例,已越来越多地在宁波发生。
抓队伍,建机制,提升院前急救队伍急救能力
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如何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急救中心管理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提升急救人的急救能力,2018年宁波市急救中心在分中心试点“急救员制度”改革,取消驾驶员、担架员岗位,统一考核聘任急救员,定岗定级定责定绩效。经过分中心试点到单位所有急救点使用,五年来,急救员轮训医生配合急救组从1%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升到5%,翻了5倍。2023年开始实施“急救组”改革,从单兵改革到小组改革,更加强调团队协作,试点小组与其它小组相比心肺复苏成功率高出20%以上。
图片
急救团队技能操作培训现场(宁波市急救中心供图)
宁波市急救中心还每年经常性对所有急救医师、急救辅助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复训和急救考核。“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宁波市急救中心建立常态化练兵机制,要求所有急救点急救人员上班打卡练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技能操作。同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成效,建立急救标准流程和重危病种抢救路径。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印发了《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培训规定(试行)》,制定了《急救团队心搏骤停临床救治路径》,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进一步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升急救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
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数智化创新打造院前急救新模式
宁波市急救中心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宁波全域全链条院前急救新模式。
呼叫120后患者和家属在焦急等待急救车辆到达,这个10来分钟的“急救空窗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宁波市急救中心“抢时间”,将急救流程前移,采用调度电话语音指导、三方(患方、调度、医生通话)即时指导,实施“呼叫即抢救”,并将电话指导心肺复苏质量纳入考核指标。
图片
远程视频指导系统试用中(宁波市急救中心供图)
为了提高电话指导的效果,近期还在电话指导系统中加入远程视频指导,通过短信向报警人发送心肺复苏、AED操作的视频链接,使现场急救人员能直观地获取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和要求;同时通过视频通话,直观、规范地对现场进行急救指导,提高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脑复苏预后的可能性。
通过近年来数智化转型建设,2018年宁波市急救中心在全国较早配备了智慧救护车,2023年底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上车即入院”全覆盖,今年加大了5G智慧救护车覆盖率,目前达80%,年底前实现5G全覆盖。在社区合作试点病情智能监测、呼叫急救指导、智能救护车运送,实现病人上车后急救的各项数据同步传送至医院,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以便医院急诊科及早做好抢救准备,开启智慧急救绿色通道。通过电子病历和电子单交接,缩短院前院内衔接时间。
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如何填补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6月,宁波市急救中心与宁海县卫健局合作将宁海列入宁波市试点单位,在宁海县上线“甬有急救”钉钉小程序,在宁海县域内先行推广,宁海首批442名志愿者将加入紧急医疗救援。这些志愿者参与危急重症患者及意外突发事件的救治,等待“120”到达现场,完成交接工作。
图片
“甬有急救”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宁波市急救中心供图)
2024年初,宁波市急救中心牵头成立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甬有急救”志愿服务队,全市11个院前急救机构成立“甬有急救”志愿服务分队,实施“十、百、千、万”急救志愿服务工程,即通过两年时间,十支队伍百名志愿者开展千人次活动服务万名群众。通过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更多人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尽量减少心搏骤停、气道异物、严重创伤等危急重症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截至8月底,共开展志愿服务95次,服务人数达53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