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故土情——记“河北省最美退役军人”韩文斌

□保定日报记者  安亚静  韩  瀚
金秋时节,走进满城区八大岭航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几架大大小小的飞机停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小的翼展不到十米,大的长达30多米,直-20、武直-10、安-26……航空军事迷眼中的各种飞机和专业军事装备整齐排列,令人大开眼界。
“每年大约有六七万人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航空历史,接受国防教育。”满城区航空博物馆馆长韩文斌自豪地介绍,来这里的大多是孩子,希望孩子们通过参观,感悟中国航天精神,种下航空梦。
自建民间航空博物馆
现年74岁的韩文斌,从1968年入伍到空军某部算起,大半生都和航空事业紧密相关。空军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韩文斌长期从事航修工作,1989年中国航空博物馆竣工后,他先后担任第一任总工程师、第二任馆长,被誉为“飞机拆装运输大师”。
2004年韩文斌退休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北京安逸的生活,回到家乡满城。“望着荒芜的大山,想要改造大山的想法油然而生,让家乡绿起来,还要建一座航空博物馆,让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高科技,培养他们当飞行员。”回忆起这些,韩文斌眼神闪闪发光。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韩文斌将收藏的“宝贝”全部运回家乡,在杨家庄村停办的学校旧址内建起一座专业的民间航空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2010年,随着收藏品逐渐增多,他将博物馆搬迁到八大岭山上,义务向游客讲解航空知识。2011年基地被河北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国防教育基地”称号,并成为当地中小学校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荒山披上“国防绿”
30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韩文斌勇于拼搏、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品格,在他知天命的年龄里,开始了又一场“战斗”,植树造林,治理荒山。他承包了八大岭的2万亩荒山,拿出全部积蓄购置各种树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建设初期,山上只有韩文斌一个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不通电、不通水、没有房子,只有一个破羊圈。最难过的是冬天,他每天顶着呼呼的北风,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挖树坑,双手被冻得全是血口子,仍然忍着剧痛挖树坑。山上全是坚硬的石头,根本不适合树木生长,他又从山下买来土,填进树坑。
“十几年来,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照料每一棵树,为它们修剪枝条、浇水、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基地种植洋槐树、桃树、枣树、柿子树等各种树木20余万株,绿化大片荒山荒坡,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荒山得到改善,但因为山上没有路,出行很不方便,韩文斌又开始筹措资金修路。历时10年,修建公路近3公里,投入资金280余万元。公路由山顶直通村公路和国道,附近的老百姓出行和上山农作更方便了。为解决吃水、灌溉困难,韩文斌还打了一口深水井,提供给周边村民灌溉果树。
发挥专长足迹遍布各地
国内航空界和博物馆界圈子里的人都知道,韩文斌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工作17年,几乎每一架馆藏飞机都有他的心血和汗水。
北京航空博物馆收存的100余种型号300余架飞机,只有极少数是退役后飞来的,还有一些小飞机是火车运来的。退役的大飞机,由于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火车不能运,经公路运输到航博再组装起来。组装飞机,就是韩文斌的“绝活”。
韩文斌退休回到家乡之后,在建设基地的同时,仍然承担着飞机拆装运输任务。一旦接到任务命令,他立即集结由十几名空军退役官兵组成的精干小分队奔赴目的地,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截至目前,韩文斌已为空军航空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航飞机博物馆、上海国防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及北京某知名公司等单位拆装运输大型飞机50余架,涉及众多机型,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不论春夏秋冬,人们在基地都能看到一位身着迷彩服、脸庞黝黑、戴一副眼镜的老人,或是在给参观人群细心讲解,或是和工人一起维修飞机装备,或是挥汗如雨搬砖垒墙建设基地……这就是老军人韩文斌。他用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品格回馈着家乡,用满腔的热情、精湛的技术守护着蓝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