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节气 | 秋分:嫦娥玉兔共此月

全文2596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秋分时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其中祭月活动与嫦娥奔月故事有关。

02梅兰芳的《嫦娥奔月》一剧于1915年首演,展现了嫦娥飞入月宫成为仙子后的舞蹈和歌唱。

032008年,河南省京剧院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重新编写了《嫦娥奔月》神话剧,以嫦娥因向往人间生活被贬下天宫后的经历为主线。

04此外,京剧中的《天香庆节》以兔子为主角,讲述了月宫中的玉兔捣药的故事,但剧情滑稽,逐渐减少演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的《秋分八月中》,描绘了秋分时节的天高气爽、云散雷收之景,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秋分还有祭月的传统,人们祈求得到月神的庇佑,获得人生的幸福。这不得不令人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显然和传统的祭月活动有一定联系。

京剧中有两出好戏《嫦娥奔月》和《天香庆节》,正与秋分皓月有关。

图片
梅兰芳《嫦娥奔月》扮嫦娥

《嫦娥奔月》:花镰袖舞广寒宫

“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多个版本,其中唐代李商隐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便记述了一个版本:嫦娥想成仙而偷了后羿的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过着孤寂的生活。

如今,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而最早把这个故事演绎成戏剧作品的人,就是梅兰芳。1915年,梅兰芳创作《嫦娥奔月》一剧,也是他第一出古装歌舞剧。当时,这出戏由齐如山和李释勘担任编剧,他们在《淮南子》和《搜神记》所记载的故事基础上加以想象,很快创作出了剧本。本剧情节是: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被其妻嫦娥在酒醉之后吞服下去。后羿大怒,欲追究其罪行,嫦娥服药后身轻如燕,飞升月宫,并被守卫吴刚接入宫中。后羿射箭无效,只好怅然而归。王母娘娘命嫦娥掌管月宫中的广寒宫。中秋之夜,嫦娥与众仙子在宫中饮宴并且歌舞,以庆贺佳节。

这一出戏首演时,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梅兰芳自然是扮演嫦娥,名净李寿山扮演后羿,大武生俞振庭扮演吴刚,老旦谢宝云扮演王母,名丑李敬山扮演兔爷,名丑曹二庚扮演兔奶奶,还有路三宝、姚玉芙、朱桂芳、王丽卿等名旦扮演众仙姑。

这是梅兰芳先生的第一出古装歌舞剧,必须要一炮打响,主创人员为此可费了脑筋。前面的戏还好说,主要是嫦娥飞入月宫成了仙子以后,穿什么服装,戴什么头饰,怎么歌舞,唱什么曲调,都要重新安排。当时,梅兰芳提出了建议,认为嫦娥成为仙子后,她的服装要参考古代的仕女画。于是主创们对传统京剧服装进行了改良,按照仕女画中的样式,将上身长袄改短,下身短裙子改长。为了兼顾京剧中的舞蹈效果,仕女装的短袖则制作成长袖。

解决了服装问题之后,嫦娥仙子的发型也是一个大问题。传统京剧中旦角的发型都是梳大头,后面拖着一个假发的“线尾子”,这可和仙人的形象不符合。关键时候,梅兰芳的发妻王明华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王明华作为女性,对装扮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加之她出生于梨园世家,对舞台上的发饰造型有一定的感悟,她为嫦娥设计的发型是:把头发散披在后面,分成两条,每一条在靠近脖子的部位,做成一个用丝线做好的“头把”,挨着“头把”下面,就用假发打成两个“如意结”。这个发型的效果非常好,可是难度很大,专门为梅兰芳梳头的师傅都不会做,因此,梅兰芳每次演出《嫦娥奔月》之前,王明华都要在家里把这个发型做好,到剧场演出时往头上一套,才算完成。

服装与发型的问题解决以后,就要解决舞蹈的问题了。既然名为古装歌舞剧,舞蹈一定要突出。主创们想了很多办法,在嫦娥服药以后飞升月宫的途中,后羿紧追不舍,梅兰芳扮的嫦娥在一句高亢的“西皮导板”以后,用快速的“圆场”伴以珠落玉盘的“快板”,表示途中的艰辛和焦急。嫦娥掌管广寒宫以后,和众仙人一起庆贺佳节,在此梅兰芳新创了一个“花镰舞”,嫦娥手持花镰,后面挂的是一个花篮儿,说明嫦娥奉王母之命前来采花酿酒,宴请嘉宾。怎么歌舞?梅兰芳把花篮放在舞台上。用花镰表现采摘各种鲜花的舞蹈动作,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这个舞蹈很夺人眼球,后来梅先生说,这个舞蹈是在老戏《虹霓关》中“对枪”动作的基础上,有所修改,有所发展而成的。

《嫦娥奔月》边舞边唱,所选择的曲调也是比较新颖的,再配合四个名旦的集体舞蹈,令人耳目一新。最后一场,嫦娥俯瞰人间,看到下界百姓欢度中秋佳节,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因此有一段非常好听的“西皮二六”,同时伴以长袖翩跹的“袖舞”,新颖脱俗。从此以后,梅兰芳的歌舞剧,每一出都要有每出戏的特制的歌舞。《嫦娥奔月》于1915年农历9月23日首演于北京东安市场内的吉祥园,以后在梅大师的青年、中年时代,也常常在中秋节前后演出此剧,颇受广大观众喜爱。

图片
王怡、李岩《嫦娥》扮嫦娥及后羿

2008年,笔者受河南省京剧院邀请编写一个历史剧,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后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重新编写了《嫦娥奔月》这出神话剧。剧中嫦娥因向往人间生活,被贬下天宫后,落地在河南巩义县。嫦娥成为凡人以后,与义士后羿结为夫妇,最后为了担当后羿箭射天后九个儿子(即太阳)的罪责,独自服用“冷月丹”而飞入月宫,遍尝孤苦凄凉的生活。该剧主要张扬人间的大情大爱,舞台呈现追求唯美,文武并重,并组成强大的演出阵容,聘请谢平安为该剧导演,特邀北京京剧院著名梅派旦角王怡扮演嫦娥,国家京剧院及沈阳京剧院武生名家李岩、张宏伟先后扮演后羿。该剧首次使用了高科技的升降机,嫦娥吞丹后登上此机,冉冉飞入月宫,令观众瞋目称赞,并荣获2008年河南省第11届戏剧节文华大奖。

图片
王怡《嫦娥》饰嫦娥

《天香庆节》:神兽互斗显身手

历史悠久的老传统戏京剧《天香庆节》,是一出以兔子为主角的大戏。相传月宫中有玉兔捣药,《天香庆节》这出戏又名《捣霜仙子》,就是指月宫中的玉兔。这原是一出昆弋大戏,是清宫每逢八月中秋要演的月令应节戏。但戏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是太滑稽了,几乎可以说是费尽脑筋编造。简单地介绍一下剧情:捣霜仙子玉免(白兔)到月宫圣主处献桂树种,半路偷偷下界欲与赤兔成婚。后又有个金乌(传说中的三足乌)盗了暹罗国的照夜珠为聘礼,想娶玉兔为妻,玉兔坚决不允。一言不合,玉兔和金乌就交起手来,赤兔玉兔联手战败金乌,两兔即携带照夜珠,跑到缅甸国。暹罗国与缅甸国两国国王,又因为这个照夜珠大打出手。后来太阳帝君收回玉兔、赤兔和金乌,两国国王也停战修好。

这么一出戏,从乾隆朝起,一直演到清宣统三年(1911)。民国期间,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派艺术家王瑶卿看上这出神话戏,认为它情节多次反转,跌宕起伏,如能排演出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票房。于是王瑶卿费好大劲从清宫管戏曲演出的升平署借出这个戏的剧本,经过改编后,在刚刚建成的第一舞台上演出。王瑶卿自饰捣霜仙子玉兔,因为日夜捣药,故手持特制的长柄玉杵。丑角艺术家王长林扮演赤兔,而金乌大仙则请武净艺术家钱金福扮演。此剧不但有唱有念,还有武打,玉兔与金乌大战一通,令观众乐不可支。后来名旦王蕙芳、名净李连仲都扮演过玉兔和金乌。这出戏在开始上演时,由于王瑶卿、王长林、钱金福、李连仲这些大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剧情滑稽热闹,王瑶卿唱念俱佳,舞台呈现上又有不少新意,在服装、造型、布景、道具上有许多新颖的技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现代科技,因此当时的演出,既能烘托节日喜乐欢愉的气氛,又令人耳目一新,所以也颇赢得观众的欢迎。然而这出戏在清宫毕竟是一出歌功颂德的应节戏,缺少积极内容和实实在在的超人技艺,占人又多,花费又大,因而到1915年梅兰芳创编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在吉祥戏院上演后,这出戏演出也就逐渐减少,甚至绝响于京剧舞台了。

此外,祭月的戏还有很多,如数十年前新兴京剧团演出的《广寒宫》,荣春社科班上演的《唐王游月宫》,都曾风靡一时,拥有广大的观众。吴薇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