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版“南水北调”数字孪生大脑正式上线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蔡小年

它被称为浙版“南水北调”,是浙江省有史以来跨流域最多、跨区域最广、引调水线路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水资源战略配置工程——浙东引水工程。

今天下午,浙东引水调度中心作为数字孪生浙东区域水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杭州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并开展抗旱保供演练。

图片

记者 施雯 摄

浙江省东部区域密布着7000余条河流,浙东水网内控制性工程类型、数量众多,共有8类2000余座。

浙东引水工程建设历时18年,包括萧山枢纽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新昌青村水库、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6大骨干工程组成,以杭州萧山枢纽为起点,引富春江水,一路向东远至舟山海岛,引水干线总长323公里。

在舟山,浙东引水为海岛居民成功解渴,用船运水终成历史。在宁波,190万吨每天的日供水量,让钦寸水库成为宁波市区供水新生命线。在余姚曹娥江大闸,浙东引水工程尚于枢纽的建成,成功阻击台风暴雨侵袭,牢住安澜长城。自工程建成以来,工程总饮水量67亿立方米,惠及杭州、宁波、绍兴、舟山4个市18个县市区,1750多万人口。

数字孪生技术,为在复杂平源多目标精细化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数字孪生浙东水网初步建成浙东区域水网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依托浙江省统一的政务“一朵云”资源,部署29台虚拟和实体服务器,统筹利用、高效配置、安全可控。同时构建有浙东引水特色的水网专业模型14个,智能识别模型3个,有力支撑浙东引水工程日运行调度管理。

图片

记者 施雯 摄

比如,2023年11月初之后,浙东地区先后出现旱情,各地纷纷发布干旱预警,启动抗旱应急响应。为保障浙东区域用水,通过数字孪生浙东水网,联动数字孪生曹娥江,运用了基于区域水量平衡模型的全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水动力模型的多目标模拟等技术,耦合了河网水动力学和应急调度等模型,预报区域来水用水趋势,动态研判保供时长,预演枢纽工程引调水方案,指导地方落实应急预案。

自2023年11月17日至2024年2月22日,通过优选方案科学调度98天,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3.33亿立方米,是上年同期引水量0.86亿立方米的3.85倍,维持河网水位基本稳定,维持总体水质Ⅱ~Ⅲ类;绍兴、上虞、慈溪、舟山从水网引取生活用水约1.06亿立方米,有效满足沿线各地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全面打赢浙东抗旱保供“阻击战”。

又比如,今年8月1日,余姚市防指发出旱情预警,受连续多日高温干旱影响,多个乡镇、街道的内河水位偏低,10万亩农田灌溉受影响。

8月2日至16日,浙东引水调度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干旱期常规调度,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浙东水网作用,运用水资源调度耦合模型系统和联合调度决策典型应用场景等技术,耦合需水预测、水量平衡、可供水量和保供天数分析等模型,为调度决策提供方案。经过15天不间断引水,萧山枢纽总引水7540万m³,余姚市旱情得到有效缓解,10万亩晚稻顺利完成秧苗种植,7万亩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得以消暑解渴。

如今,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数字孪生浙东区域水网已经成功入选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先行先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