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2024年服贸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上,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会上表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是与老龄化的加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产品创新和群众需求的关系。梁涛表示,养老金的储备管理是发展养老金融的基础内容,目前金融机构发行了不少养老金融产品,但是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并且收益率不理想,需求的适配性不足。
梁涛认为,一方面,银行机构要发挥信用度高、网点众多的主要优势,保险机构要发挥关注养老长期资金服务场景广的专业优势,证券机构要发挥自身投资优势,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创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风险承受能力群体设计养老金融产品,实行错位竞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投资风险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养老资金投资收益,不断增强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同时,金融机构也有义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金融服务。要积极为农村居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投保简单、缴费灵活的普惠型养老保险产品,有效弥补养老金融发展的短板。
二要处理好长期主义和短期竞争的关系。为银发经济养老产业提供融资服务,是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涛认为,银发经济具有资金需求长、市场潜力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克服经营考核的短期化倾向,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养老产业机构,探索开发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提供接力式的金融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携手并进,通过有效整合信贷、资管、信托等资源,实现投贷联动,为医疗、保健、制药、康养等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发挥好产业专项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通过财政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的手段,在有效分散风险、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对养老产业提供中长期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三要处理好传统金融和养老服务的关系。与老年人医疗康养、健康管理等相衔接的养老服务金融,是养老金融范畴的进一步延伸。
梁涛表示,保险机构应当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做好疾病预防、慢病控制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拓展多层次护理保障和健康服务供给,稳健开展保险+居家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业务,有序推进业务下沉,让保险+养老服务覆盖更多普通民众。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应研究开发医疗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场景相衔接的金融产品,探索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普惠养老等养老金融支持模式和产品,更好地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四要处理好强监管和促发展的关系。养老金融直接与人相关,直接服务于人,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养老权益。
在梁涛看来,一方面要突出养老金融监管的贯通性,从产品设计、销售管理、客户服务、风险处置等全链条立标准、重评估、强穿透;要突出养老金融监管的稳妥性,既要支持创新,也要防范风险,既要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也要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悉心保护,做到统筹兼顾,罚护并举;要突出养老金融监管的针对性,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销售行为、制度管理,并严厉打击销售误导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应持续优化养老金融发展的环境,政府层面应建立完善财政、金融、发改、人事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养老金融协调推进制度,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互通,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五是处理好因地制宜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养老是人类共同的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显著特点,与之相对,中国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梁涛认为,发展养老金融要在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坚持普适性的政策基础上,探索“一城一策”“一区一策”的有效发展举措。同时,要充分汲取中华民族长期敬老文化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等,培育文化软实力,推动养老金融高效发展。
记者 朱艳霞
编辑 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