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7时30分前后,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台风级)在上海浦东临港登陆,并一路向西横扫上海全境,被称为1949年有记录以来正面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贝碧嘉”登陆前后,上海一度经历了机场、地铁的停航、停运,高架道路封堵,外卖停送,城市的诸多常态职能短暂静止。与此同时,城运、水务、公安、交通、电力等诸多职能部门则第一时间启用“战时”职能,人力物力大量动员,正面迎击台风。
9月16日18时0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解除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台风“贝碧嘉”远离上海。很快,上海城市运行恢复常态,商业秩序回归有序。
“最强台风”过境后不久,第14号台风“普拉桑”(强热带风暴级)来了,9月19日21时45分前后在上海市奉贤区沿海二次登陆。
能平能战,是一座韧性城市应有的强大内核。上海持续修炼应急内功,在城市硬件铺设、人员组织、科技治理、灾后修复等方面的不断提升,让整座城市各个环节在应对“贝碧嘉”时,得以相对从容。
然而,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守”能力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经验应该在实战中不断总结更新,上海韧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城市排水能否更顺畅?
台风“贝碧嘉”来袭时,上海不少路段都出现了积水现象。城市道路积水与瞬时雨量有关,也与城市硬件设施有关。
早期建设中,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近年来,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均将“海绵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推进,以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不过记者此次在采访中发现,临港主城区一些路段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水,最高时能没过轿车车轮一半和行人小腿。目前,临港新片区全域均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台风“普拉桑”期间还会出现这种程度的路面积水吗?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处相关负责人陈涛告诉记者,临港新片区沿江靠海,“贝碧嘉”期间成为台风登陆点,因此瞬时雨量极大,超出了雨水排水标准;大风吹落的部分树枝、树叶等淤积在排水口,阻碍了积水的排放;部分区域建设较早,未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海潮拍岸,绝大部分雨水排海口因压差不足,排水受限。多个原因叠加,造成了这次台风登陆时的积水现象。
“但我们也要看到,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小、中、大三级海绵设施体系,显著提升了临港新片区的排水标准和排水能力。” 陈涛说,“比如,属于‘小海绵’‘中海绵’的透水路面、雨水花园、旱溪等设施,提升了蓄水能力,让雨水汇聚入管的时间变得更长,等于压低了瞬时流量峰值,减轻了管网压力。属于‘大海绵’的整体水系,在台风来临前进行了水面预降,腾出了很多蓄水的库容,也增强了面对台风时的城市韧性。”
记者在“贝碧嘉”登陆当天清晨也看到,在台风东侧的强风雨带移动到临港后,瞬时雨量非常大,环湖西三路等点位出现了积水。但在应急人员到场清理排水口的树枝树叶后,积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排空。
陈涛告诉记者,这些现象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提高城市排水能力,但其并不是万能的,“小海绵”设施面对20-25毫米的降雨量有很好的调蓄能力,但面对大雨、暴雨,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总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提升覆盖点位的渗水、滞水、蓄水能力,减轻整个管网系统的压力。”
另一方面,建设海绵城市也不是“一劳永逸”。“应急人员到场清理堵塞物,就是海绵城市建成后必须定期开展的设施维护。比如雨水花园,进出水口的排堵、植物的科学修剪,都关乎这一海绵设施的使用效能。” 陈涛说,“临港新片区后续将加强对海绵设施的定期日常维护,确保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效能。
“城市大脑”能否高效协同?
城市大脑是近几年上海推进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如今,各区、各街镇均已设立城运中心,搭建起利于各部门协同、便于平战结合的城市大脑。
“贝碧嘉”登陆上海前后,各城运中心也理所当然成为各个区域的重要指挥部。金山区的城运中心指挥大厅,只要通过视频连线各街镇、园区,就能实时检查全区防汛防台关键点位。嘉定区城运中心也能够实时监控全区316个在建工地、76个下立交、40个易积水道路等11项防汛防台重点体征要素。
“一屏观天下”的首要目的,自然不是为了观察方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城运中心的大屏幕目前已经通过与后端的传感设备连接,具备实时发现问题、发出预警的能力。
静安区的城市大脑就通过在城市街区部署AI探头、神经元传感器,对店招店牌、架空线等有高坠风险的点位,下立交、地下通道等道路易积水点位,以及地下空间等易发生雨水倒灌点位等,实现视频轮巡和智能感知发现。
奉贤区奉浦街道近来启用无人机排查高空的危险物和隐患点。奉浦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朱琳介绍,前期通过收集日常飞行数据,他们完成了整个辖区的模型建立。因此在“贝碧嘉”过后,无人机再次飞行的拍摄画面与之前的做比对,在算法的帮助下,系统可以迅速找出可疑受损位置以便于后期维修。
当然,再好的技术手段,在现实场景中仍需要人的协同配合。采访中,一些区、街镇城运中心提到,台风到来后,城运中心第一时间可以将网格化平台与防汛防台应急巡查相结合,同时由日常运行模式切换至应急模式,这意味着防汛办、应急局、消防支队等所有防汛相关部门全部在一个平台上“备战”。
比如,金山区张堰镇牡丹小区出现高压线断裂,造成小区380户断电。接到报案后,城运中心可以迅速调配镇城建中心、张堰物业公司,一支由专业园林工人和应急抢险人员组成的队伍携带必要的工具和设备,紧急奔赴现场,仅仅一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工作人员也提到,目前来看,城运中心综合运用的技术手段不少,但传感设备、信息数据的共享集成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亟待公共数据的进一步互联互通。“只有各部门子系统的数据真正打通,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密切。”
农民“靠天吃饭”现状能改变吗?
除了城市地区遭遇挑战,“贝碧嘉”此次对沪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农村,狂风骤雨给农业合作社、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较大的是温室大棚、养殖棚舍等农业设施,部分大棚出现了整体垮塌、位移、掀翻等情况。
目前来看,农业保险的理赔机制能够支持农户尽快重建、恢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台风等不可能抗力带给农户的经济损失。根据太平洋安信农险统计,截至9月17日18时,针对台风“贝碧嘉”报案的预赔款已支付到位1504万元,惠及68家农业经营主体。
然而,在一部分农户庆幸的同时,另一部分没买农保的农户却已陷入懊悔与担忧。面对后续接二连三的台风,农业行业显现出“众生相”。
“有的合作社前两年都买了农保,但因为风调雨顺,农保派不上用场,今年7月到期后就没续约,不曾想台风这就来了;也有的农户没有买农保的意识,台风预警信息公布后,急匆匆想买保险应急,此时农保公司自然是不会受理的。农业保险在农业经营主体间的普及率和投保率还需要加强。”奉贤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徐振宇说。
事实上,在上海农业保险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04年,上海就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更名为“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安农险”)。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渔船等均被列为政策性农险业务,保险公司开办即可享受政策支持。
政府对农民补贴保费,吸引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减轻农业负担。其中,不同的险种的保费补贴力度不同,如水稻种植是百分百财政补贴,应保尽保;蔬菜种植是农户承担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畜禽养殖则是全部由农户自行承担。
太安农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政府补贴力度显著,自2007年起,农户们对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便开始日益踊跃。但农业保险的购买主体大多以农业合作社为主,小农或者散户约占三成。
“一来,散户的保险意识相对较低,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前两年上海天气都很好,即便买了保险,今年也不一定用得上;另一方面,合作社经营规模大,因台风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也成倍放大,他们更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该负责人表示。
“农民很难摆脱‘靠天吃饭’”,这是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的共识。一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告诉记者,在上海做农业,某种程度上是“比较操心”的。比如,冬季有寒潮、冰冻,夏季有台风、高温、干旱或内涝,特殊的气候环境带来了更复杂的风险挑战和难题。
除了农业保险,要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业设施设备也是一种思路。比如,用设施农业大棚代替普通大棚。“但是,提升基础设备需要一定程度的前期资金投资,加上农业的附加值低,若无法达到某种规模,投入产出大概率不成正比。对比之下,还是农业保险的性价比更高些。”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居村社区织起的安全防线牢固吗?
超大城市织密牢固的安全防线,首要在于动员基层治理单元的力量。
9月15日深夜,抗击“贝碧嘉”台风正处于严峻时刻,当记者采访后离开崇明区长兴镇镇政府时,几乎所有办公室的灯仍然亮着。
9月16日凌晨2点,记者收到了奉贤区金汇港南水闸现场负责人吕建平的消息,表示“即将根据雨势开闸放水”。等记者凌晨4点醒来回复信息时,对面又是“秒回”。
那一夜,上海许多街镇居村的基层干部没有合眼。宝山区罗泾镇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赵皙炜晚上9点线上参加区里调度会,结束后立即参加镇层面会议分析形势、排摸短板,而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网格区域,根据分工进行现场巡查。
淞南镇张华浜居民区书记杨邱瑜带领社工全员留守办公室,24小时接听居民的求助电话,密切关注社区动态。发现社区一面墙受台风影响倒塌后,她冒着风雨前去墙体边驻守,提醒居民不要靠近、避免受伤。
遇到“战时”状态,紧急到岗、24小时值守,有问题及时处置……上海大多数社区居村的基层干部在这方面训练有素。
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就是“战时”高效运转的一个案例。面对瞬时降雨量大的现状,街道订下“雨停水退”的目标。街道各防汛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带班领导、防汛办、应急队伍等,第一时间进岗到位。针对树木倒伏压倒电线电缆等紧急情况,按照“先主干道,后次干道,先围墙外,后围墙内”的抢险顺序,优先保证道路畅通不积水。同时,聚焦地下空间、建筑工地、易积水地区等薄弱环节,开展问题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上海基层干部,作风硬朗,内心“柔软”。台风天里,许多居村的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被早早考虑到位。徐汇区枫林街道助餐点与社区干部提前联系,将原先的老人自行取餐模式改成工作人员配送上门;崇明区长兴镇大兴村,原先的送餐三轮车招架不住风雨,于是由村干部开私家车为村里老人送餐。
9月19日晚,台风“普拉桑”登陆,预计对上海会有明显风雨影响,上海基层干部们手机里的各个工作微信群又开始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