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一直是现代医疗保健的基石之一。然而,当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发生变化,不再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反应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几十年来,AMR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
近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研究(GRAM)项目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对AMR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首次全面分析。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现突出表明,在1990年到2021年间,AMR的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威胁还在不断升级。
全球性的挑战
2022年,GRAM发表的第一份报告第一次揭示了AMR的真实规模。研究发现,2019年全球与AMR相关的死亡人数比艾滋病毒或者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它直接导致了120万人死亡,还在495万人的死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新研究中,GRAM对世界各国各年龄段人群中的22种病原体、84种病原体-药物组合和11种感染综合征(包括脑膜炎、血液感染和其他感染)进行了估计。估算结果基于5.2亿份个人记录,这些资料来源广泛,囊括了医院数据、死亡记录以及抗生素使用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AMR每年导致了大约百万人死亡,已经夺去了超过3600万人的生命。从1990年到2021年间,死亡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导致的死亡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最多,它在2021年直接导致了13万人死亡,比1990年增加近一倍。
此外,许多最致命的感染都是由一类耐药性极强的细菌引起的,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革兰氏阴性菌。这类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耐药性,而这类药物是治疗严重感染的常用药物。数据显示,30年来,与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菌相关的死亡也翻了一倍多。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AMR导致的死亡人数略有下降,从2019年的120多万下降到了114万,这实际上得益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采取的疾病控制措施。但分析表明,这种死亡人数的下降只是暂时的。
趋势的变化
在过去30年间,一些与年龄有关的趋势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1990年到2021年,五岁以下儿童的AMR死亡率下降了50%。这要归功于成功降低了严重儿童感染的发病率,比如疫苗接种的推广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并非因为AMR发病率降低了。
但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的情况,70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人数增加了80%以上。
1990年和2021年AMR导致的以及AMR相关的不同年龄段死亡情况。(图/GRAM,The Lancet)
此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北美高收入地区、东南亚和南亚这五个地区,AMR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最多。从1990年至2021年,这五个地区每年死亡人数增加了一万多。
预测影响
根据计算得出的历史趋势,团队还预测了从2022年到2050年AMR影响的趋势,评估了最有可能对全球和地区健康造成的影响。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未来死于AMR的人数还将急剧上升,增加近70%,从2021年的每年114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每年191万人。详细预测显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政策干预,2025年至2050年间全球死亡人数将达到3900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3个人丧生。
研究人员利用统计模型估算了可直接归因于AMR的死亡人数,以及AMR相关的死亡人数。与导致的死亡人数一样,AMR相关的死亡人数也会增加。到了2050年,AMR还将导致822万例与AMR相关的死亡,相比于2021年的471万例增加了75%。
研究人员预计,这些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下去,到了2050 年,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于AMR的人数将减少一半,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死于AMR的人数将增加一倍以上。
重要的是,中低收入国家将会面临不成比例的负担。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AMR死亡人数最多,在2025年至2050年期间,AMR导致的死亡总人数将达到1180万。模拟还预测,南亚其他一些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死亡率也很高,耐多药(MDR)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尤甚。
预测还包括另外一些情景,比如新型抗生素的稳定发展,或者医疗质量的广泛提高。研究认为,如果定期发布针对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的新型药物,就有望避免多达1100万例与AMR相关的死亡。
如果能更广泛地恰当使用抗生素,更好地治疗感染,也可能挽救数千万人的生命。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数据缺乏。这表明还需要改进数据收集工作,提高未来预测的准确性。在用于估算的个人记录中,有些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差,并且2000年以前的AMR数据报告有限,这也可能影响20世纪90年代历史的估算。
了解AMR死亡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未来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虽然近年来在应对AMR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创作团队:
撰文:Takeko
排版:雯雯
#参考来源: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A., Flickr CC B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