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陪孩子玩儿“黑神话”,我悟出了这些道理......

全文2950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一位父亲通过陪伴孩子玩《黑神话:悟空》游戏,了解到了孩子热爱游戏的原因,同时认识到高质量生存生活方式不只游戏一种。

02孩子在游戏中破解圈套和通关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虚荣心的满足是让他们欲罢不能的原因。

03然而,家长应关注孩子过度玩游戏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如放弃学业、事业和真实人际关系。

04国外家庭通过户外活动、动手能力培养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减轻对游戏的依赖。

05作者认为,游戏只是生命实现方式之一,人生乐趣和实现方式众多,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和现实活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看点    一直以来,孩子对游戏难以抗拒,引起家长的诸多担忧。为了弄清这回事,一位爸爸决定陪孩子玩儿这段时间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他终于了解到了孩子爱好游戏的原因,但同时这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真正高质量的生存生活方式,不只游戏一种,还有更多可以实现的途径。


文丨肖锋   编丨袁梓曦


单机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似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游戏行业风评。

图片

也难怪,玩游戏都能爱国,都能玩出国族自豪感,家长还能说什么呢?

我家俩儿子也很兴奋。大儿子说,妈妈一直反对我玩游戏,这次难得投了赞成票。原因很简单,妈妈是山西人,总说“五千年文化看山西”,这款游戏对山西古迹文化的呈现,满足了一个山西人朴素的家乡自豪感。

图片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

我家这两个儿子是双胞胎,老大没有大学文凭,辍学后就去了暴雪游戏公司工作。开始作为父母的我们意见很大,想让他找机会再去拿个大学文凭。后来随着他事业越来越成功,我们也就闭麦了。

家里有了个业内人士,也让我对游戏这件事有了新的关注角度。

图片

我,一个看儿子玩游戏的家长

这次《黑神话》上市以后,作为一个自认开明的爸爸,我的任务是陪着大儿子打通关——大儿子有个理论:


戒掉某一款游戏最好的办法,一是打通关,通关了就不想再玩了;


二是剧透游戏背后的圈套,所有圈套都弄明白了,他对游戏就不感兴趣了。(实际上,所有的游戏,都是一个破解圈套的过程。)


小儿子对这个理论深以为然,所以为了不被剧透,他拒绝看哥哥打出来的大结局视频。

通过看孩子打游戏、陪孩子打游戏(我的底线还在,没有亲自上手),我也渐渐了解了为什么游戏这种事让人欲罢不能。

一个是破解圈套和通关带来的成就感太强了,二是有些游戏的皮肤、装备、炫目的玩法,实在太能满足玩家的虚荣心。做得好的游戏公司,都把人性弱点拿捏得准准的,不愁你不上瘾。

观摩儿子玩游戏的时候,我也跟他们讨论:

外国孩子喜欢玩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


哦,是不是因为他们玩单机更多,所以不容易上瘾?


是不是网游更容易造成“网瘾”?


毕竟有太强的社交属性,攀比,炫,升级,组团,有些人可能现实中不太会跟人交往,有社恐自闭倾向,但在游戏里可以成为大家的焦点,成为英雄人物,这谁能扛得住?


现在,我对于陪着孩子玩单机游戏这件事接受良好,毕竟只要游戏本身不太暴力,或者像《黑神话》这样还有一些文化背景在里面,我还能给他解说几句。

亲子游戏体验的好处显而易见,两代人共同踏上冒险之旅,在奇妙的冒险中,双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通关。还有双人荒岛求生,游戏中大家一起收集物资,建造武器,抵抗各路怪兽……

当然,最受欢迎的国外家庭的亲子游戏是——大富翁纸牌游戏,还能培养孩子财商呢。

图片20世纪初期,帕克兄弟公司的大富翁游戏宣传广告。


通过游戏增进对互相的了解,在携手合作中加深感情羁绊,增强信任感。有了这样的陪伴,也许他这辈子都不会拉黑你。

国内很多家长都对游戏恨恨的,因为孩子自控能力差,一玩就是几小时,真可谓未见好(四声)学习如好游戏者啊。但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时间争夺战,打得很苦,却赢面不大。

为了玩游戏,这些孩子用了多少炫目的战术?论对网络的了解程度,谁又能赢得过00后这些原住民?


到国外后,我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关于网游引发代际冲突的讨论,他们会探讨游戏的优劣,但不会像国内那样分出成人和儿童世界两大泾渭分明的阵营。外国家长也会在孩子玩游戏方面做限定,比如限定时间,或者用家务换游戏时间,但很少会痛心疾首一禁了之。

图片

在北美大一点的房子通常有个房间叫game room(游戏房),可以是亲子活动的场所。有老外家长还说,跟孩子打游戏比让孩子看电视更好,因为“电视上都是垃圾”。

图片

可是,虚拟世界不是一切啊

如果大家觉得,我是在这里给游戏唱赞歌,那就错了。

作为老父亲,我有非常担心的事。

我曾经跟大儿子开玩笑说:以后不用发愁买房的事,你的大屏幕电脑,就是你的豪宅。

有一个成功把爱好变成工作的孩子,我既喜且忧。

喜的是,他的确享受着工作的乐趣,收入也不错,年薪不逊于国内大厂码农,但并不需要靠天天996来换,5点钟就能下班,除非是出新产品或重要活动的时候不能请假,但只要加班,就一定会给两到三倍工资额度的加班费。

他穿着公司的工作服到大街上排队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感受到别人羡慕的眼光,还有人过来搭讪,问他能不能剧透一下公司最新的游戏动向。他公司里的周边,什么游戏装备,模玩,都能在网上高价卖出去。

忧的是游戏这件事,占据了他人生太多的时间,工作时间也是,休闲时间也是。他最近花400加币(大约2000人民币)买了把椅子,因为长期坐在那里做设计,腰和颈椎都会受影响。一想到这里,我就真的希望他不要把这份工作干一辈子。

我还有一个担忧,就是关于00后这一代人的。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因为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东西太多太好,当游戏可以满足生活中不能满足的那些超炫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现实中的最本真的东西丢掉,包括亲情、友情、孩子、家庭啊,他觉得在游戏中都能满足的时候,甚至能超值满足的时候,这些原来被人类珍视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远去。

这是我作为父母一代比较担心的一个事,也是我个人对游戏最大的负面感受。

我家大儿子现在就不热衷于找女朋友谈恋爱,爱好就是大屏幕电脑和养狗。我小儿子上大学的时候跟我说过一件事,有女生约他出去玩,但是他一想还要花钱,就拒绝了。我开玩笑说,你可真是人生的精算师。

我愿意陪着孩子玩游戏,是因为我自己对游戏有所了解,也能跟孩子没有太大的沟通障碍。但是我也理解很多父母的痛苦,他们眼看着孩子在在游戏中消耗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放弃了学业事业,放弃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广阔世界的可能性。

图片

用更好的现实,代替虚拟的爽感

虚拟世界的成就感,能完全代替实际的生存质量吗?我不相信。

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里就忠告过大家:

不能活在虚拟世界中,真实的世界才是你的生活,“就算现实世界再糟糕,我也只能在现实世界里,吃一顿安心的晚餐”。


据我的观察,国外的家庭之所以不太盛产“网瘾少年”,可能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每个周末,每个假期,很多家长都会带小孩儿出去郊游,骑车、钓鱼、hiking……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小孩儿有别的爱好,不至于只薅游戏这一种,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图片电影《有你我不怕》剧照


我家的小儿子上完了大学,没有像他的哥哥一样找到大厂工作,但是我觉得他很会享受生活。

他会做私教去教小孩子画画,还会自己做一些手工活。某次我发现家里院子的围栏木头底下都腐烂了,他就去一个工地废料区捡了一些圆木头回来,垫在下面加固。父子俩一直干这类体力活,搞定以后,成就感也像游戏通了一关。

国外的儿童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动手能力。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会摆弄各种工具,会做简单的木匠活,甚至会摆弄电器。家里给他们尝试机会,学校也会有专门的课程,还会有一夏令营专门教这些。

图片

所以我非常推崇那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玩具,包括一些跟父母一起完成的拼装的玩具,复杂点的比如乐高,简单点的就像是做一个纸盒机器人。

一个孩子既能在电脑里搭房子,又能在现实中用双手亲自搭房子,这就是双重的生命体验。

很多人担心将来AI抢走人类的工作,但我相信,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正是对抗AI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很多东西就是要用手来完成,用手、脑还有眼睛的配合完成。只要人类不丢掉这种能力,至少在未来的10年内,机器还是取代不了人的。

所谓生命的价值感,牛X、刺激、爽,其实游戏只是实现方式之一而已。我觉得,真正高质量的生存生活方式,有很多可以实现的途径,去登山去越野去亲近大自然,去寻访文明踪迹游历世界,去跟真实的人去对话,去做公益帮助弱者,或者只是在家里做木工活,陪伴亲人,都是很好的生命价值实现。

图片

作为小结,给各位家长一点建议:

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社交匮乏,需要鼓励社交,更需要陪伴。

即便玩也玩单机游戏,大家一起过关,玩完就完了,不会沉迷。

最好远离社交游戏,需要买皮肤、装备和充值,那是致命诱惑。

游戏只是生命实现方式之一,人生乐趣和实现方式多着呢!

作者:肖锋,社会趋势观察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在大时代,过小日子》《阶层跃迁》等。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