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移植 让孤独症患儿不再“孤独” 这项“黑科技”是治疗孤独症的新希望

【来源:杭州网】

“原来儿子活在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里,现在他终于走出来了……” 看着儿子近一年来的点滴变化,冬冬爸爸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长期便秘、两岁还不会说话

被确诊孤独症

冬冬刚出生时没有任何异常,但随着他逐渐长大,爸妈发现儿子的成长总是“慢人一步”。5个月还不会抬头,到了1岁多还不会爬行,只能基本完成抬头、翻身以及坐立,更别说走路、开口说话了。

当时爸妈带着他到医院检查,考虑脑部发育不全,建议定期复查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两岁时,冬冬才学会走路,但走得不太稳,而且他仍然不会开口讲话,也不爱和其他孩子玩。无法完成指令动作,一些细小动作比如用拇指食指捡拾东西也不行。同时还存在刻板行为,只对圆形物体感兴趣。

不仅如此,冬冬还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长期便秘,平时需要使用开塞露才能解出大便。

家人也察觉到了这一系列异常,后来辗转多家医院,经过社交评估、语言能力评估、行为量表分析等综合评估,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也就是俗称的“自闭症”。

儿子刚确诊时,冬冬爸妈觉得天都塌了。因为目前针对孤独症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做一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效果很有限,依然很难恢复社会功能。

冬冬爸爸查了大量资料,了解到肠菌移植对改善孤独症和胃肠道症状有很大帮助,于是专程来到树兰(杭州)医院儿科以及感染科求助。

接受菌群移植后

他从“一个人的世界”走出来了

从去年8月开始,冬冬接受第一个疗程(6次)的菌群移植。

“第一次治疗后,我就感觉到儿子的变化非常大。” 冬冬爸爸印象很深刻,以前儿子的眼神从来不会看人,和他说话也没有回应。“做了一次菌群移植后,回到家,他会用眼神和我交流了,和他说话也有回应了!”

后来每月做一次菌群移植治疗,冬冬的变化越来越大。他逐渐愿意开口说话,会叫爸爸、妈妈、姐姐,开始和身边人简单交流,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让他把某个东西拿过来,他会按照指令去拿。

“这一年来的变化,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连长期做康复训练的老师,都说儿子变化很大,仿佛从‘一个人的世界’走出来了!”冬冬爸爸说,接下来,他打算带儿子做第二疗程的菌群治疗,期待儿子有更大的进步。

菌群移植

为孤独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树兰(杭州)医院儿科覃珍主任介绍,孤独症,又称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存在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重复等症状。其患病率近年来在全世界显著增长,部分国家近两年甚至增加了23%。

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异常,由此导致多系统症状。例如,9%—91%的孤独症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腹泻、打嗝、腹痛、腹胀等。但由于多数患者存在语言障碍,胃肠道症状不仅很难被发现,还会导致问题行为增加(如挑食、易怒、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加重症状,导致恶性循环。

菌群移植,就是将健康人体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来重建肠道菌群结构的治疗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逐渐推广运用于具有肠道症状的难治性肠道外疾病,如孤独症、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覃珍主任介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脑-肠轴。人体肠道中数以百万亿计的肠道菌群,在肠-脑轴的双向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途径(如迷走神经感知细菌代谢物,将信号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途径(皮质醇等)和免疫途径(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影响大脑,导致脑功能异常以及认知、行为障碍。上述机制为菌群移植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治疗孤独症等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