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不用钱也能买到的好东西?有!近日,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的《厦门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实施。在不久的将来,市民通过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方式减少的碳排放,通过科学核算后,可以转换为碳减排量,在碳普惠管理平台兑换商品和服务。
什么是“碳普惠”?怎样才能参与“碳普惠”?“碳普惠”的运行机制又是怎样的呢?19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管理办法》,并介绍我市碳普惠工作。
编制背景
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
明确碳普惠运行规则和流程
“碳普惠机制作为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碳减排的重要方式。”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环境应急处副处长朱耀华介绍,碳普惠通过建立碳账户,以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鼓励绿色低碳行为的引导机制,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营造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良好氛围。
今年5月11日,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厦门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制定厦门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明确碳普惠工作的运行规则和流程,规范参与主体权利、责任与义务,为碳普惠体系运行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紧接着,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着手牵头编制,并于9月6日正式发布实施《管理办法》。
据悉,《管理办法》规划了厦门碳普惠体系的管理流程,包括基本原则、方法学管理、场景管理、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监督激励和附则7个部分。
应用场景
个人可以购买碳汇
抵消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
日常衣食住行,会产生多少碳排放?走进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讲解个人如何购买碳汇,来抵消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
“每吃2千克牛肉,产生5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使用2立方米天然气,产生0.4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驾驶私家车出行10公里,产生2.3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用10个塑料袋,产生0.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工作人员说,以上累计的56.9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需要1棵树用11.3天来抵偿。
“购买碳汇后会生成属于个人的碳中和证书,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厦门海洋碳汇交易量已达17万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碳普惠场景应用,有丰富的场景创建经验。其中,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和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目前海洋碳汇交易量已达17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农业碳汇交易量达28万吨。
●居民分类丢垃圾就能获得积分和奖品
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也是一大亮点——在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垃圾分类公益馆,居民分类丢垃圾就能获得积分和奖品。1千克回收物可获得0.7元环保积分和0.1元公益基金,积分可用于兑换公益刮刮乐和日用品等,公益基金则作为社区的慈善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居民和小区治理。
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陈惠萍介绍说,此前,社区生活垃圾四分类产生的10万余吨碳减排量,已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顺利完成交易。这是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通过碳交易兑换来的7万多元“反哺”了社区一些绿色低碳项目,一些兑换物资,还有一部分“小修小补”,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
未来愿景
厦门正建设碳普惠管理平台
让公众低碳行为可量化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局正开展平台建设前期调研工作,争取由市属国企负责碳普惠平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我们将充分吸收国内相关地市先进经验,高起点建设碳普惠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全民参与性。”该负责人表示,今后,每一名市民都可以通过设置个人碳账户,通过步行,骑共享单车,搭乘公交、地铁、轮渡等低碳出行的方式获取碳减排量,碳减排量再经过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计算,可直接积累碳减排量,兑换礼品或者服务等奖励,从而让公众低碳行为可量化,营造绿色低碳新风尚。
除此之外,朱耀华表示,《管理办法》实施后,市生态环境局将公开向社会征集碳普惠方法学和碳普惠场景体系,“我们正对接我市各相关部门,探索开展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海洋碳汇等碳普惠方法学编制工作,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碳普惠运行流程
普惠场景行为
●垃圾分类
●绿色出行(步行,骑共享单车,搭乘公交、地铁……)
●使用环保购物袋
●使用清洁能源
……
减排量管理
●设置个人碳账户
●减排量申报、签发、公示
●绿色行为获取碳减排量
●量化计算积累碳减排量
……
交易激励
●使用碳积分兑换礼品或者服务等
……
【名词解释】
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指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减碳行为,基于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
“碳普惠”如何运行?
碳普惠机制的核心是减排者受益,主要是对个人绿色低碳行为及规模较小的减排项目进行具体的减排量化核算,通过相应的碳普惠方法学计算减碳量赋予价值,并进行相应激励,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普惠全民”的碳普惠体系,让公众更直观地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
(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见习记者 陈钰滢 通讯员 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