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也门胡塞武装多次对以色列发动空袭,首次动用的高超音速导弹,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焦点。俄乌冲突以来,俄军首次使用高超音速导弹以来,胡塞武装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高超音速武器投入实战的武装力量。高超音速导弹是什么型号?性能到底如何?其技术来源是哪里?近日胡塞武装挤牙膏式的公布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分析线索,得出了答案。
(胡塞武装公布的“巴勒斯坦-2”)
16马赫的导弹
胡塞武装称其为“巴勒斯坦”-2,使用固体燃料,射程2150公里,装备两级火箭发动机,最高速度达到惊人的16马赫,发射后在11分钟半的时间里飞过2040公里,弹头再入大气层后具备末段机动能力,成功命中预定目标。
值得关心的问题是,胡塞武装如何在相隔两千多公里,中间还至少有2艘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1艘法军“地平线”级驱逐舰和以色列的反导系统三条防线情况下,将这枚导弹从也门北部打到以色列的?即使不算美法两国的驱逐舰,以色列的反导系统也号称“拦截率99%”,胡塞武装的导弹可以接连让这些防御系统破功,如果不是运气太好,那必然是性能不俗。
(部分数据参数)
对“巴勒斯坦-2”的分析
按照目前公认的标准,高超音速导弹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在大气层内可以达到超过5马赫的平均速度,第二是可以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并且在中段和末端都可以变轨,这样针对抛物线弹道设计的反导预警雷达和火控系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拦截。强行拦截也可以,但因为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太快而且变轨毫无预兆,拦截窗口非常小,拦截成功概率自然也前所未有的低,比如这一次有无法证实的消息称以色列发射了十多枚拦截弹但全部失败。
(伊朗街头展出的导弹宣传照)
胡塞武装的“巴勒斯坦”-2或是伊朗的“海巴尔谢坎-2”中程弹道导弹的“猴版”,提升了射程但削弱了性能。“猴版”武器是国际军火出口市场的常见说法,意为各国出口武器会刻意降低性能,出口型武器外观看起来跟原版武器相似,但是配置缩水。
两者虽然在总体设计上有相似性,但在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均使用固体燃料推进系统,并具备携带多种类型弹头的能力,但“巴勒斯坦”-2更加简化,强调实用性,制造工艺相对粗糙,弹头破坏力和导弹精度有限,适用于胡塞武装的战术需求。“海巴尔谢坎-2”的弹头结构设计明显更为复杂,优化过气动设计,弹体设计更为先进,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射程和精度。此外,伊朗导弹的弹翼设计更复杂,中段或末段的机动能力更佳,提升了其打击高价值目标的精度。相比之下,胡塞的导弹在弹翼设计上较为简陋,控制性能较弱,更适合短程攻击。这些差异反映了两者在技术水平和战略定位上的不同。
(“海巴尔谢坎-2”导弹)
从胡塞武装展出的导弹弹头来看,并非如同东风-17那样的乘波体结构,而是双锥体带十字翼,有点像加了弹翼的“伊斯坎德尔”或“匕首”。按照气动力学原理,这个结构升阻比太小,不能大气层内进行长距离滑翔,只在弹道末端有机动规避拦截的能力。
(“法塔赫”的弹头和小动量火箭(近处球体物))
再考虑到弹体并不算大,携带的燃料也不会很多,大概率导弹升空后先进入最小能量弹道,之后再入大气层进行滑翔,才能达到超过2000公里的射程。
拦截失败原因分析
那么就可以下结论了,胡塞武装发射的“巴勒斯坦-2”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高超音速导弹,是一枚具有部分高超音速武器特征的中程弹道导弹,理论上有被成功拦截的可能。但现实是美军“墨菲”号和法军“骑士保罗”号驱逐舰均不具备反导能力,即使成功跟踪也无法拦截,另一艘美军驱逐舰“彼得森”号属于较新的“基线ⅡA”版,可以发射“标准-3”和“标准-6”拦截弹,有反导能力却没有成功拦截,只能初步推测是疏忽大意造成。
(以色列的“箭-2”和“箭-3”)
最严重的问题则出在以色列这边,可以在大气层内进行末端拦截的“箭-2”,以及负责在大气层外中段拦截的“箭-3”都失败,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来袭导弹速度太快,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以色列官方声称的,成功拦截了导弹,可碎片仍具有一定杀伤力。这意味着如果以色列无法单独确保领空安全,就只能向美国购买“爱国者PAC-3”MSE防空系统,进而让美国在中东这个泥潭里陷得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