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乡镇像县城,中西部的乡镇像农村,“虽有工厂,仍显老态”

图片
原文标题:乡镇工业的社会效益
五月份在西南山区乡镇调研,乡镇缺乏规模工业基础,附近有汞矿,镇上有两三个小厂,吸纳了本地回镇陪读的数百名年轻妇女。本地年轻人大多外流,乡镇集市中心缺乏生气,一片凋敝景象。七月份在中部省份某乡镇调研,该乡镇90年代起做制刷起家,如今镇上不仅积聚了上百家制刷的厂子,还有配件、钢构等其他产业集聚,工业产业相对发达,在该乡镇的感受是,年轻人相对少,但中老年人比较多,乡镇市场也比较繁荣,充满生气。乡镇是否有产业,是否有工业基础,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形塑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探讨。
一、乡镇工业的类型
在江浙地区的乡镇调研,乡镇像县城。2022年我们在浙江某乡镇调研时,该乡镇有化学工业园区,有上百家制造厂,还有很多家庭作坊工厂,吸引本地和外地上万人就业。行走在该乡镇,一是服务业繁荣,宾馆、棋牌室、KTV、餐饮随处可见,晚上到处客满。二是年轻人很多,本地的年轻人、外来的年轻人都能在找到工作。三是小孩比较多,乡镇的小学和初中招生过载,很多人反映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这类型乡镇调研,我们认为该乡镇是有发展型一面的。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在提档升级方面更具有优势。这类型乡镇上的产业从业者,也更具有市场敏锐度和获取信息的先机,能够一直处于先发状态。所以我们称之为发展型工业。
在中部地区的乡镇调研,乡镇像乡村,仅仅是处于中心村而具有人口集聚和市场贸易中心的优势。2024年,我们在该乡镇调研,发现乡镇自90年代以来发展制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仍然存在困境。与过去的区别是:产品种类多、线上线下“双线”交易等。但利润率不增反减,因为产业本身的低进入门槛,产品之间的竞争最终走向价格战。虽然有上百家工厂,但乡镇仍然显“老态”。一是乡镇产业吸纳中老年人就业为主,这类人高积累低消费,故而乡镇的服务业没有发展起来。二是乡镇年轻人外流和教育凋敝,年轻妇女在城里陪读,年轻人在外务工,进城买房,逐渐离农。这类型的乡镇,缺乏创新的能力,产品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种类,缺乏技术性。因为本身占据了发展优势,形成了物流、客户、产业集聚等,所以维持发展并没有问题。故而我们称之为维持型工业乡镇。
二、乡镇工业的社会效益
江浙地区的乡镇工业处于城市经济发展带内,乡镇实力强劲,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提供社会效益,不专门讨论。以维持型的乡镇即中部地区的D镇工业讨论。
一是创造就业。以D镇为例,乡镇产业集聚,为本地中老年群体就近就业提供了机会。该乡镇有两类型工厂组织,一是家庭作坊,一般是夫妻档,旺季聘用一些老人前来做手工,因为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简陋,待遇相对不高,也只能招聘老人来做手工。我们访谈到一位76岁的老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按照计件算,一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二是正规工厂,即厂里上了设备,具有数字化电子生产线,一般需要相对年轻的人(四五十岁)来工作,这类型厂子相对货源、客户稳定,给工人的待遇略高,但没有社会保障等,吸引本地的中年人就业具有一定优势。还有一些规模企业做汽配和钢结构等,既招聘中年人在车间劳动,也招聘了一些年轻的技术工人进场务工,相比之下,后者就因为技术能力而能获得完善保障。不过乡镇工业总体属于生产类型,由于技术人员不愿意下乡等,设计等环节与生产分离是常态。这种本地吸纳就业间接又创造了其他配套行业的就业。如乡镇的租车、餐饮和宾馆等服务行业。和一位出租车师傅访谈时,他说在乡镇跑滴滴也可以每天赚到二三百,因为很多外地客户来本地洽谈生意,距离过远一般不开车,就给他们创造了跑车的机会。
二是创业。D镇的制刷行业虽然面临转型困难问题,但这两年因为电商的挤压,原本很多在外做实体销售的人纷纷返回乡镇,从事电商行业。本地的创业也主要为电商行业创业。根据访谈得知,创业潮与电商平台的发展有关,为四次:一次是阿里巴巴平台入驻,一次是淘宝和京东等平台发展,一次是拼多多发展,最近一次则是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发展。访谈下来,每一次新平台的发展,在乡镇都会有少数人创业成功,成为地方电商从业的典型。我们访谈一对兄弟电商从业者了解到,回乡创业的优势是:一,本地的熟人关系,可以帮自己进入生产圈,帮自己低价租到地,帮自己介绍客户,帮自己入门(一位老板说,明知道别人学成一定会离开自己单干,但还是要教,一来是老乡亲戚,二来是行业特点,靠自己做不完)。二,本地的基础建设,物流建设发货没有压力,基础配套生产没有压力。所以,乡镇工业又提供了创业平台和机会,在该镇创业的人很多,一种是干中学型创业,积累型。一种是子承父业,拓展型。创业带动就业,又吸引一部分人回流。
三是村集体致富。乡镇工厂规模不大,很难产生税收,乡镇干部给我们说,这是藏富于民。调研发现,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确实与乡镇工业有很大关联。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地为三类型,一是厂房出租,即精准脱贫时期政府投资建设的厂房、闲置的村部大楼和学校等,村集体按照一定的租金收取方式出租给当地的工厂主作为生产厂房。我们在缺乏乡镇工业的很多农村地区调研,厂房是闲置的,造成浪费。但在D镇,几乎所有的村集体都在建设厂房,村干部也很有积极性化上级资金为厂房,获取固定收益。二是资金入股,由于存在土地使用闲置,缺乏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指标的村集体,将上级拨付的资金投资到别的村集体办的厂房或者乡镇产业从业主体,约定为保本投资,收益相对固定,风险不高。三是农产品售卖,一些社会关系发达的村干部将本村的农产品打包为礼盒,在端午、中秋和春节前上门到本地工厂老板办公室推销,还有一些则到政府部门推销。工厂本身就有采购员工福利的做法,本地村干部上门推销,一般会倾向于优先扶持采购,该镇某村一年卖农产品,集体增收三十多万元。以上三种类型的集体增收方式与当地乡镇工业密切相关,因此,乡镇工业也确实可以说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当地村级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降低家庭发展压力和代际情感化。本地年轻人多在外务工,年轻妇女进城陪读,与中西部农业型乡村类同,区别在于老人能否就业和家庭养老负担问题。在工业乡镇,60多岁、70多岁的老人还在进场做手工。以一个老人60岁到70岁进厂打工计算,10年的时间可以为自己存下15万元,这15万元用于自己70岁以后,失去劳动能力的生活开支,在没有大病和意外支出的情况下,一般是足够的。这也就带来了当地老人的“以工自养”,老人不会成为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而生活负担也可以通过乡镇工业化解,即一般的家庭以劳动力全部配置来进城,如果老人需要照料,子代就要面临家庭丧失一个劳动力(回家照顾老人)的问题,子代的家庭经济收入或者照料子代就要面临危机。但是有乡镇工业,子代回村照料老人,在给老人吃饭之后,自己还可以就近在乡镇务工,获得一份收入,子代的进城节奏并不会因为养老而中断或放缓,整个家庭便不会遭遇养老还是抚小之间的两难抉择,家庭的温情故而可以保留,家庭便是常态的组织形式,不会因为发展压力而丧失情感而充满算计,家庭可以兜底养老,乡村的养老危机便不会很重。
五是社会风气塑造。乡镇企业老板多是当地村里打拼出来的能人,相互之间熟悉和了解。D镇素有孝道伦理文化,这些企业主也受到熏陶,很多老板都有捐资助学、助老的习惯,这就推动了当地的敬老尊老风气的形成。这些人还会以乡贤的身份参与到村级治理中,一方面作为参与者,积极献计献策,市场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推动村级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监督者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即老板也有可能参与村干部竞选,这就倒逼村级治理合规、公开,有利于民主风气的形成。
三、乡镇工业与城乡三栖
维持型的乡镇工业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导致本地配套性的娱乐消费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年轻人进城,子女也顺势进城接受教育。本质的问题在于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即乡镇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由此产生了本地农民家庭和产业主体的城—乡—村频繁往返。
一是农民家庭的城乡村往返,年轻子代在大城市务工,县城接受教育和陪读,老人在乡镇务工,在农村生活。老人可能随时到城里看望孩子,输送蔬菜等。子代经常往返城乡之间,回村里过周末、看望老人。一部分年轻人在镇上打工或者创业,他们既回村里,也回城里,人在城、乡和村之间的流动十分频繁。
二是产业主体即工厂主的城乡村往返。老板回村,一是村里的厂房要管理,二是村里的父母或者房子还在,村里还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结。老板日常是在乡镇经营管理的,这是生产加工地,所以镇上一般也有住房。但很多老板也频繁进城,一来是接待客户,一些老板说,镇上没有像样的餐馆和宾馆,别人来谈生意,自己还是会把客户带到县城接待。二是进城享受生活,多数老板在县城都有房子,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或者自己进城去娱乐和消费等。如一个创业七、八年成功的小哥买了一套房,他说买房的原因是作为自己创业的见证,是自己努力买下来的。
这种城乡村之间的往返,乡镇作为很重要的中转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乡镇不再是弱化为和乡村同级,乡镇区别于乡村可以提供就业和创业,但又区别于县城,无法提供服务,欠缺生活配套。
但是城、乡、村之间的频繁往来对于城乡融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即城市不再是单向度虹吸乡村的人财物,乡镇和乡村也享受了城市数字、技术和市场等下乡的便利。这时候的城乡是分工不同:县城是市场,是可以提供生活服务的。而乡村和乡镇是社会,作为生产空间,可以提供低成本获取经济资源的基础。
乡镇工业的非正规性,保障了农民的退路,不是直接由城市的工人转回乡村的农村,超龄农民工可以在乡镇继续非正规就业,收入不至于骤然降低。
乡镇管理的弹性,保障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空间,在结构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传统的工业遭受生存危机。像制刷工业,低利润率、低技术等,在城市正规管理体制下很难生存。但在乡村,低人力成本、低土地价值等,可以维持生存,这些产业构成为中国产业内循环的一个环节,也非常重要。
这种城乡村三栖的方式,一方面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另一方面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体现。是否可以从完善乡镇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来促进乡镇的生活宜居和公共服务可及,推动小城镇建设,降低农民家庭进城负担。
我们讨论城乡融合,乡村如何发展?也许从乡镇工业的角度可以有些启发。发展乡镇工业,重视其社会效益,也是一条可行路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