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干眼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引起干眼症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而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引起的干眼症人群占比较高,研究表明,40岁以上的亚洲人群中,患病率估计为46.2%-69.3%,且人工泪液、热敷等治疗缓解效果较差。
什么是睑板腺功能障碍?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以睑板腺功能和结构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眼部疾病。通常是由于睑板腺堵塞、睑板腺腺体分泌物性质或量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眼部炎症、干眼等一系列眼部不适的综合征。
睑板腺是位于我们上下眼睑内部的小腺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分泌构成我们泪膜结构的脂质层(睑脂),防止泪膜水层的蒸发,保持眼睛的湿润状态。当腺体本身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分泌的脂质减少或者质量下降,进而引起眼部刺激症状以及眼表炎症反应,甚至严重干眼。
哪些因素会引起睑板腺功能障碍?
造成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眼表炎症、电子终端产品的使用、环境干燥、空气污染 、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性激素缺乏、含维甲酸的药物或者面霜等。近年来,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观察到蠕形螨与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病的相关性。
正常人的睑板腺形态
睑板腺腺体缺失
螨虫我们并不陌生,是引起皮肤炎症、长痘的主要原因。
螨虫是怎么引起干眼的?
螨虫引起干眼是怎样的过程呢?蠕形螨是专性寄生螨,具有宿主特异性。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是仅寄生在人皮肤的两种蠕形螨。
在眼部,毛囊蠕形螨寄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蠕形螨寄居于皮脂腺和睑板腺。蠕形螨与睑板腺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尤其是皮脂蠕形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皮脂蠕形螨寄生寄居于睑板腺,以睑脂为食,触爪机械性损伤睑板腺,虫体本身阻塞睑板腺,蠕形螨增殖会导致以芽孢杆菌为代表的眼睑细菌急剧增加。芽孢杆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眼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睑板腺结构和功能破环,进而影响眼表功能。
毛囊蠕形螨
蠕形螨感染睑缘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痒、异物感、眼干、睑缘充血、鳞屑样物附着及睫毛根部袖套状分泌物等,严重者可引起结膜及角膜并发症。
睑缘充血及睫毛根部袖套状分泌物
有研究表明,红斑痤疮患者多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中约 10%的人受到面部红斑痤疮的困扰,其中大于 80%的患者伴随着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在痤疮以及酒渣鼻患者中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干眼症状严重,较难缓解。
有哪些方法可以驱除螨虫,
治疗干眼以及痤疮呢?
睑缘清洁及药物治疗
睑缘清洁可有效减少睑脂堆积和细菌滋生。常用方法包括:
● 用稀释的无泪配方婴儿浴液擦拭睑缘;
● 或使用含次氯酸、茶树油等有效成分的专用睑缘清洁湿巾。
一般每天清洁1或2次,维持1~3个月,具体疗程根据病情决定。
甲硝唑有抗蠕形螨和厌氧菌的作用,但长期使用会破坏皮肤及眼表的正常菌群状态,所以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对于合并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等全身皮肤炎性反应者,建议与皮肤科联合治疗。
强脉冲光治疗
药物治疗由于不能强效杀死螨虫以及不能长期使用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强脉冲光(IPL)的使用打破了这个局限。
IPL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光子嫩肤、光子脱毛,大家会不会有所了解,它们采用的都是IPL。
IPL是一种以脉冲方式发射的光,属于非激光光源,具有频谱范围广、能量密度高的特点,输出波长为400-1200nm。2001年,美国Rolando Toyos博士注意到在使用脉冲光治疗红斑痤疮时,患者的干眼症状有显著改善。目前IPL在干眼症人群的治疗中广泛运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多认为IPL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症状:
1
IPL可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封闭睑缘扩张的毛细血管,非典型红斑血管的闭塞可使炎性介质的分泌量明显减少,从而清除眼睑和睑板腺中大量的炎症;
2
IPL产生的热量可高于螨虫生存的适宜温度,干扰螨虫的存活环境,诱发螨虫体内蛋白发生凝固和坏死,并阻断炎症的级联反应,达到治疗螨虫性睑缘炎的目的;
3
IPL可作用于局部眼睑组织,升高局部组织中的温度并扩散到睑脂处,使其软化并排出,疏通睑板腺导管,恢复患眼瞬目时排泄睑脂的能力;
4
IPL可上调抗炎因子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促炎因子在组织中的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化,促进睑缘微环境的平衡。
临床研究表明,IPL治疗后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泪膜破裂时间 、睑板腺睑脂质量、睑板腺排出能力和睑板腺萎缩程度均明显改善,但泪液分泌量和泪液渗透压无明显变化。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人群会建议配合使用人工泪液或促进泪液分泌的滴眼液。
日常保健及预防
日常生活中,保持眼部卫生非常重要。
● 首先需要保持清洁,注意眼周卫生,尽可能减少假睫毛种植以及美瞳线等操作,勤换床单被套;
● 其次可多做眼部热敷,使用热水浸润毛巾(或蒸汽眼罩)温度 40-50°C,每次10 分钟,每日 2 次;
● 最后,若发现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并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由于蠕形螨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治疗后仍需注意预防措施,以避免复发。
| 审稿专家
张莹莹
卓正眼科医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
| 参考文献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