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始终把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园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大销售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基地园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产业循环化方向发展。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北部,海拔在750米~2067米之间,高纬度、高海拔、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些因素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除此以外,该地区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沙壤土土质疏松,最适宜种植马铃薯。
围场马铃薯种植开始于清代,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围场马铃薯经历了农家自繁自育向育种家育种转变、育种家培育的不专业品种向专业品种转变、传统品种向专业品种过渡和专业性不强品种向专业性强的品种过渡4次品种更新,围场县的马铃薯品种有“荷兰15”“克新”“渭薯”等十几个,其中,自主研发品种有两个,以产量高、薯形大、品质上乘闻名于国内外。
据和合承德网消息,近年来,围场在马铃薯主产区以“土地流转、高产创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晚疫病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为主,调整农业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面实施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种植户由过去粗放型生产、低层次经营转变为连片经营、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生产,马铃薯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该县加大对生产基地、加工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和监管,打造名优品牌。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荐会,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围场马铃薯产业和产品宣传推介,将围场马铃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土壤条件下,产量高、薯形大、无病毒、食味佳成为围场马铃薯的代名词。
为使马铃薯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接坝及坝上地区建设了种薯生产区,在东南部乡镇建设了商品薯生产区,在中北部乡镇建设了淀粉含量较高的加工薯生产区。同时,在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的乡镇建设了全粉及深加工薯生产区。
近年来,围场马铃薯产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构建起了集技术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仓储保鲜、精深加工、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条。
据河北新闻网消息,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至75万亩,总产量165至200万吨,总产值23亿元至25亿元。随着围场马铃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围场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约35亿元,其中马铃薯淀粉、水晶粉丝、粉皮、宽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文/许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