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中伊两国专家在沪交流经验

图片
9月18日至19日,“2024中国——伊朗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办,通过交流彼此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经验,促进中国和伊朗在该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传承。
中国与伊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两大文明古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特别是2023年,两国签署了《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两国之间加强对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能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次研讨会中,众多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推动中伊文化交流与合作。
图片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叶靓表示,上海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希望能在促进中伊交往、推动两国务实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伊两国同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发扬两国文化、艺术,共享旅游资源,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对于两国乃至世界都是富有意义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丛培武在视频致辞中对本次活动表达了祝贺,并表示,近年来,中伊之间的文化交流迸发出新的活力,两国文化领域团组往来明显增多,合作项目全面恢复。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合作机制,为中伊文化交流注入了新活力。相信经过双方努力,中伊文化交流将迈上新的台阶。
伊朗驻上海总领事阿里·穆罕默迪特派代表、副领事哈利勒·阿卜迪在宣读总领事的致辞时表示,中伊双边关系,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扩大两国的文化合作。
会议期间,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与伊朗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图片
随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带来主旨演讲《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非遗保护不仅仅是传承,更应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亚大处处长周国荣在专题研讨中表示,希望中伊双方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发扬友好合作传统,为两国人民福祉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肖谷以《中国——伊朗文化历史传统及遗产与旅游资源开发合作畅想》为题,从历史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和伊朗在文化艺术上的深厚渊源。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陆建非以《文化遗产&都市旅游——以上海为视角》为题,从都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都市旅游中发挥独特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以《中国高校波斯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为题,介绍了中国波斯语教育的发展史,并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为中伊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伊朗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总馆馆长雷扎·达比里内贾德以《友谊的见证——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藏中国文物及今后合作畅享》为题,介绍了马利克博物馆的中国馆藏,和伊朗其他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情况,并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图片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教授带来了题为《发掘古籍典藏的魅力,为发展旅游经济打造软实力》的演讲。他以《四库全书》为例,探讨了古籍如何为旅游经济贡献力量。
伊朗伊斯法罕市政府出版社社长穆尔塔扎·拉希迪以《伊斯法罕与中国的文化渊源》为题,介绍了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伊斯法罕与中国的特殊渊源。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朱璇教授则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为题,分享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成功经验。
伊朗著名导演拉蒂菲·穆罕默德·侯赛因为研讨会带来了关于“一带一路”电影制作的讨论,并播放了他制作的中国与伊朗旅游题材的纪录片片花。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承办,上海市白玉兰国际友好交流基金会协办,并得到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和伊朗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在研讨会前后,主办方还组织了伊朗嘉宾参观豫园、朱家角等上海热门景点,让嘉宾现场体验了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结合的成功经验。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不仅学习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先进理念,现场体验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亲眼见证了上海的超凡魅力,回国后将积极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
图片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主办方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