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

图片

小西天大雄宝殿“悬塑绝唱”。

图片

仙宫佛国“撕面金刚”。

图片

殿内塑像栩栩如生。

图片

万佛殿内供奉的自在观音。

图片

殿内塑像,东方持国天王。

图片

万佛殿内彩塑。

小西天

这里是中国悬塑艺术的绝唱,告诉你什么是“极繁美学”:乐伎轻歌曼舞,飞天安详飘动,仙鹤快乐翔游,神鸟翩然优雅……一个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似乎刚从云端落下。层层叠叠的天宫楼阁,云雾缭绕的粉彩妆銮,宛若仙乐婉转的天宫……这不是梦中流动不歇的仙境,而是山西临汾隰县小西天的真实场景!

匠心留绝唱 得“窥”极乐天

“好的东西如果有幸留存下来,后人在瞻仰的时候,他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不要担心这世间的真心会被辜负,它只是被看到早与晚的问题。”那日,自太原出发,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行旅风尘,我终于站在了新晋古建网红——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的“满壁悬塑”前,仲秋正午的阳光透窗而入,一室炫彩、点点金辉瞬间迷了眼,惊了心,霎时空茫脑海里便只回荡着董宇辉参观“小西天”时脱口而出的这句话。

当时未见真迹,只觉话语朴素动人,真正有幸得窥悬塑绝唱,方觉此言诚不我欺。

日月不争千古在,泥塑无言天下知。是怎样虔诚的佛心与执着匠心的共鸣,是多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怎样的反复琢磨、精雕细刻,对技术和艺术的极致追求,又是怎样用心的传承和保护,让它经历经400年光阴轮转,依然璀璨如星辰。

站在大殿密密匝匝人群里小小的我,拼命地仰着头、睁大眼,怕因一个倏忽就错过了导游讲述的精彩细节,怕因一个走神这仿佛活了的仙宫佛国就会消失在眼前。

层楼高悬、花团锦簇、祥云缭绕、彩波流淌、光影颤动……那大殿内正面排列着的5个相互连通的佛龛里,“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宝相庄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立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探头探脑的小沙弥,或提壶、或端盘,为殿内庄严的气氛平添几许灵动。大梁上,八大金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梁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缥缈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南北两侧山墙被巧妙利用起来,佛教经典里描述过的“六欲之天”和“琉璃圣境”相向而悬、亦幻亦真,本就玄妙的佛教故事在这流光溢彩中愈发神秘莫测,引人遐思。

“小西天之前,没有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再无悬塑满堂。”导游的声音飘在耳际:“悬塑技法,以墙壁、房梁、木柱、房檩为依托,悬空捏塑形体偏小而件数繁多的佛陀、菩萨、罗汉、弟子、圆觉、明王、天龙八部、飞天乐伎等人物以及祥禽、瑞兽、花卉、枝叶、流云等景物和花冠、璎珞、裙带、背光、花篮、图案等装饰物,巧妙地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彼此协调,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

听着、看着、震撼着、感动着,不觉眼角莫名有东西滑落,这样独特的彩色悬塑艺术,于不到170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展现了无限想象,将佛教的彼岸世界——极乐世界和佛教理念的微妙严净意蕴演绎得淋漓尽致。以木为骨,以泥为肉,贴金敷彩;满堂皆塑、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色彩如此缤纷、人物如此丰富、布局如此繁而有序、禅意如此深刻、不愧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悬塑绝唱”。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历经近400年而一尘不染。当地有个美丽传说告诉我们,大殿内藏着一颗避尘珠。事实上,专家们给出更科学合理的解释:塑像倾斜、贴有金箔、地理位置优越。小西天的悬塑大多上半身向前倾斜,挡住了顶层雕像的足部,这种设计使塑像朝向观者的一面不容易落尘;塑像的沥粉贴金彩绘工艺,那层金箔厚度仅为纸的1/12,尘土不容易附着;还有就是大雄宝殿位于山顶,环境清洁。看来,除了自然因素,那些默默耕耘、寂寂无名的能工巧匠们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才是奇迹背后的真相。

身边蓦地一阵异动,周围的人们涌向大殿一侧,举起手机,有人发出惊叹:“看见了,网上说的“撕面金刚”,我用手机放大了数倍才看清,当时的工匠太厉害了,这么精巧,怎么做到的?!”是啊,这些高达3米多,小至拇指大的千余尊彩塑都是怎样做到的?小西天建筑的巧夺天工之美如何而来?

景区入口处题诗墙上著名工笔画大师潘絜兹的诗为我解惑:“仙宫佛国信难求,何期凤山起层楼。法身万千费雕镂,粉彩妆銮非俗手。朱明陈迹尚如新,入眼平生叹未有。顶礼赞颂非关佛,能工巧匠当不朽”。

原名千佛庵的小西天,缘起于明朝东明禅师(法号道亮)的诚心。据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写的《千佛庵碑记》记载:“燕僧道亮住锡此山,更名凤凰,取其似也。乃渐铲险就夷,……始自己巳,递至甲申,”大意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于崇祯初年正式动工兴建,前后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韦陀殿、钟楼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的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了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是后来的僧人和工匠不断完善和保护的成果。

走在小西天,我总有一种冲动,想要用手指轻轻触摸那些雕塑,想要努力感受先人留下的痕迹和泥土的温度。可岁月的长风吹过,他们的故事大多数都遗失在历史的风尘里,只能在想象中,穿越时空,看见那高悬的脚手架上仔细雕琢的匠人和虔诚跪拜,默诵祈祷早日修成的僧人……心底会升腾起对为这个世界留住美的平凡人的敬意,“无名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的沉默和每一声怒吼,敬你弯着腰,上山往高处走,头顶、苍穹,努力地生活。”

值得我送上敬意的还有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和景区为迎接突来的“泼天富贵”而努力,景区里回荡着电视剧《西游记》的经典配乐,景区门口游客可以免费畅饮菊花茶,服务站里医疗应急物件俱全,景区附近空地新增了停车位,为丰富小西天游客体验感,新开发了县域旅游路线,开动了车身带“隰”字的梨花免费接送巴士。众多为稳定物价、文明劝导而奔忙的志愿者,跑得气喘吁吁却依旧热情似火的导游,倾情推介玉露香梨等文旅特色产品的商家……这些平凡的人们,正用他们的努力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镇国寺

这是一座千年古寺,距离平遥古城12千米,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更名为镇国寺。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连同平遥古城、双林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寺大门上面的楹联:“京城宝刹五代造庄严绝妙,天竺金身大唐风法宇宏开”,很好地概括了寺院的历史过往和精彩之处。

一寺一风光 足以慰风尘

初秋的清晨,在细碎光影中搭上动车直奔镇国寺,可以说我是第一批游客了。镇国寺并不像平遥古城那样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静静地坐落在平遥古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段历史,等待你来探索。

进入镇国寺,你会被它的宁静和古朴所吸引。首先是寺院最前端的天王殿。天王殿为单檐悬山式的元代遗构。这座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大殿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已显出苍老斑驳的容颜,那份木结构建筑独有的生气、灵动却“独秀”如初。

天王殿里遗存有明代作品,清代重塑的四大天王像,无论手执清风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怀抱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还是手执雨伞的西方广目天王、手托银鼠的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皆容颜饱满、神态威武。他们或悠扬自得、或雷霆万钧、或泰然自若、或声势如虹,这象征着“风调雨顺”的天王们作为佛的护法力士,几百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耸立于此。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一进院落。

只见绿树成荫,枝叶掩映,西侧一株与平常槐树无二,东侧一株形象奇特,形似撑伞,枝干屈曲交织如网,雅号龙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两株古槐历经千年风雨,树身满是缝隙,都从缝里又长出一些新枝,其郁郁葱葱的顽强生命力,将古老的殿堂陪衬得古趣盎然,令人不由得从心底发出幽幽的思古之情。

前院正北面就是有“千年瑰宝”之称的万佛殿。

这座珍稀的五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为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作为唐末宋初之间短暂的五代十国时期建筑,这座殿顶庞大,出檐深远的佛殿形制古朴劲健,唐风犹存,在中国历代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走到万佛殿后面,从北立面这个角度看过去,因为没有树木遮挡,其建筑造型更清晰、完美。这座单檐歇山顶的大殿平面近于正方形,深远的出檐、庞大的屋顶、反翘的屋角皆令屋顶舒展平缓,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建筑轮廓。

万佛殿屋顶的琉璃陶脊和高大的龙形鸱尾也颇为华丽。这明代烧制的琉璃鸱尾造型富丽、灵动欲飞,天空里一只飞翔的小鸟掠过的瞬间,为画面平添了万千生动,令人动容。

万佛殿的建筑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榫卯而成,没有一根钉子。这么大一座殿里没有一根钉子,主要是“斗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保护屋檐下的木结构不被雨水侵蚀,当年的建筑工匠们还采用了超长的出檐,让整个建筑看起来雄浑稳重、气势非凡。

不仅仅是建筑营造的唐风余韵,万佛殿内的五代彩塑也堪称一绝。

只见宽大的佛坛沿边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占去了全殿面积的一半。整个佛坛共有14尊彩塑,为我国唐至五代时期佛寺主要殿堂塑像布列的固有格局。这14尊彩塑除倒座一大二小3尊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11尊皆为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原作,是国内除敦煌莫高窟之外仅存的五代彩塑佳品,堪称“稀世珍品”。殿内释迦牟尼佛背光后的倒坐观音为明代塑造。这尊倒坐观音又称渡海观音,其一手撑地,一手平直搭在膝盖上,面相恬静,姿态舒畅自然,显出自由自在的神情,故被称为“自在观音”。这尊倒坐观音塑像已经是唐代以后女性化的菩萨形象,其从容娴静的表情和丰满婀娜的身姿宛如世俗的邻家女子。

穿过万佛殿两侧的月亮门就步入了镇国寺宽敞的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北三间砖拱窑顶上建有三佛楼,为二进院正殿。

走进镇国寺的三佛楼时,顿感其择隙修建、合理利用空间而不失主次的建筑思想极为高妙。

按明清时期中国佛教之礼制,三佛楼所在位置应是全寺主殿的位置,多建大雄宝殿,其规模上限高度一般都为全寺之最。这座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重修的二层建筑下层为山西特色的三眼砖券窑洞。从东侧上去,即可到达二层木构大殿。二楼大殿的象首斗拱极为独特,令人过目难忘。

此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三间均开隔扇门,因内供三佛,也称三佛楼。殿内彩塑、壁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明代遗存的重要文物。

殿前地面和月台便是底层窑洞的窑顶。站在殿前的开阔平台上不但能够俯瞰后院及万佛殿后身,而且可以凭栏眺望周围古意盎然的景色。位于二层的大殿采光极好。宽敞明亮的殿内依后墙筑有长方形青砖佛坛,两侧山墙上另绘有52幅彩色壁画。

从三佛楼下来往寺外走,途经刚才忽略的东西碑亭,便停下脚步“走马观花”。其中嘉庆年间发现的碑体残缺的“半截碑”为19行、476个字的行书,碑文虽与镇国寺无关,却是存世不多的五代碑刻之一。

游览镇国寺,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置身于一幅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朴画卷之中。可以细细品味古建筑的韵味,欣赏精美的雕塑与壁画,感受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镇国寺内的宁静氛围,也让人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