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高 | 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的五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地方红色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光辉事迹,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可以从内容、形式、载体、场域、队伍等五个方面着力探索地方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赋能内容。要切实有效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转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认识,即由思想政治教育“资料观”向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观”转变。地方红色资源不仅仅是思政课教材中的“资料”或“素材”,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它也可以转化为增强思政课实际效果的“本土特色资源”。扩充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地方红色资源可以转化为实践育人资源、理论育人资源、组织育人资源、网络育人资源等等。要切实有效地推进对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推动其在当地各高校之间的共享,不断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大思政课”角度扩充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赋能形式。不能只局限于将地方红色资源在理论层面简单地照搬或移植到教材中,而要致力于把教材中的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活化”利用,同时也要将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思政课教材虽然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方法。思政课教师应在贯彻“以教材为本”的原则下,紧密联系当地和本校实际,尤其是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积极发掘和运用适合“大思政课”建设实践需要和师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重视和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创新,统筹兼顾“走出去”与“引进来”,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理想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赋能载体。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来创造思政课教学资源时必须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到实地直接感知和接触到的地方红色资源具有本土风格和当地特色,也具有亲近感。因此,要用好高校当地的“旧址”“遗址”“设施”“档案”“文献”“手稿”“实物”等各类红色资源,激励和启发学生积极参加深入开发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所蕴含红色文化的各类活动,同时也实现学生自身认识上的进步和升华。
赋能场域。让学生在地方红色资源建构的独特场域中受到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地方红色资源能够建构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丰富价值意蕴的独特场域,让学生在思想上跨越时空,在历史情境下重温历史事件,并与历史人物“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和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光辉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端正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进而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赋能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从高校当地的红色资源出发,依托当地已有的本土化特色教学资源体系,努力培育具备和彰显当地特色、气质和风格的思政课教师,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培训,增强教师对于当地红色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开发、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观念和能力,从而不断依托当地红色资源来丰富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有效节约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来创造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空间和时间成本,同时也切实有效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品行。
图片
  作者:
文:彭高(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于颖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