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举行,中外嘉宾畅谈“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图片

9月19日上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论坛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邀请国际政要、国内外专家学者等中外嘉宾畅谈如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促进国际人文合作。

鸠山由纪夫:将 “和”的理念传播到西方

日本前首相、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鸠山由纪夫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东西方思想差异的看法。他认为,“和为贵”是东方独特的思想,在西方十分罕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和”显得尤为重要。将这种“和”的理念传播到西方,正是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应当肩负的责任。他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表赞同。他提到,《论语》中的“仁者”应在实现自身目标理想的同时,也帮助他人实现理想和目标,“恕”的精神是指不应将自己所厌恶的事物或者行为强加于他人。这正是他本人所倡导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助”的友爱精神。他坚信,只有坚持这一理念,东亚和世界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谢春涛: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之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在演讲中强调,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自身文化保持坚定信心和强力认同。他表示,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文化的浓郁气息和盎然生机,《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持续火爆,吸引不少国外玩家开始研读《西游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他认为,当文化领域不断开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对自身文化越自信的民族,就越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乔鲍·卡博尔:文明对话是相互理解和接受

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匈牙利文化和创新部副国秘乔鲍·卡博尔认为,75年来,匈中关系始终以相互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匈牙利在文化、艺术、音乐、科学等领域有很强的活力和影响力。在这个软实力时代,文化在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欧洲国家包括匈牙利,与中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主要方向是相互理解和接受,文化外交的目的是在这个基础上长期促进双边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匈牙利致力于继续加强与中国的文化合作。

高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科院院长高翔说,一个国家民族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和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文明特性密切相关,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国成功开辟出一条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既追求物质富足,又追求精神富有;既造福本国人民,又惠及世界人民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壁垒,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选择、思想和智慧支持。

何超琼:文化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尊重、包容、迎接外来文化,然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角度,共同探索让文化兼容并蓄的良方妙策。她表示,做好文化工作还要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体现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文化创新是为了承载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民营企业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更加奋发有为,把握住时代机遇,创出文化的新、创出地区的新,也创出自己的新。

杜维明:文明对话是“美人之美”

世界哲学学院院士、副主席,国际哲学联合会副主席杜维明在视频演讲中提到,他参加世界各地的文明对话已经有二三十年的经验。他认为,不论是社会的冲突矛盾,还是社会的贫富不均,造成了各种歧视和偏见。文明对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使人类和平能够维持,人类互动互鉴、互相学习的宽容精神能够发挥长处。这种文明的交流,代表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恤,也就是“美人之美”。

王巍: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丰富自己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介绍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他说,中国造纸术从七八世纪传到西亚,到九世纪传入埃及,再到十二世纪从北非传到西班牙、法国,纸的发明和西传对于促进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开启丝绸之路官方交流,到东汉时期官方使节甘英出使大秦;从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满载佛经归来,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遍访马六甲、波斯湾、红海等地,中华民族的先人前赴后继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向各地传播着中华文明。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地区先进的文明因素,融入自身文明当中。所以,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断有多种原因,其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丰富自己,是重要原因之一。